岁月奔徂。笑侯门稚子,惊问征夫,惟有下机山妇。应私訝贫似当初,览囊中虎符龙敕,犹恐事虚无。’”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珩璜新论》旧藏七桧山房,钞本,立斋相国手校。七桧山房,海虞杨梦羽书斋名也。其藏书所曰万卷楼,人所共知,七桧山房则罕知矣。”
《式古堂书画考》:“松雪《渊明象》,杨梦羽题,有‘华阴世家’印。”昌炽案:梦羽,一号五川。
一三○、唐顺之应德 唐宇昭 唐仁良士
整齐旧闻汲放失,左右文武儒稗编。
好属女孙收脚本,一圈一掷莫忘筌。
《明史唐顺之传》:“顺之洽贯群籍,年三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调兵部主事。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左、右、文、武、儒、稗六编,行于世。以御倭擢右佥都御史,代李遂为凤阳巡抚。三十九年卒,年五十四。崇祯中,追谥襄文。子鹤征,隆庆五年进士,亦以博学闻。”
吴伟业《汲古阁歌》:“嘉隆以后藏书家,天下毗陵与琅邪。整齐旧闻汲放失,后来好事知谁及。”
彭文勤公《知圣道斋读书跋》:“余见季沧苇所藏正德年初印《尽忠录》,尚无《补录》二卷,有沧苇手跋。其夫人唐氏,乃毗陵孔明父之女,荆川四世孙也。以是见贻,朱墨皆荆川笔云。细阅书中,绝无批评,但有圈抹,不能得其读书之意。既取荆川右编勘之,圈者皆入右编,抹者节去。始知即其纂右编时脚本,沧苇之言益信。”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唐宇昭字孔明,家富藏书。毛斧季尝闻其有宋椠赵孟奎《分类唐诗》一百卷,辗转借之而未得。”
《天禄琳琅续编》:“宋刻《孝经》有‘唐’安朱文圆印,又‘晋昌秘笈记’、‘唐仁’、‘良士’、‘毗陵唐良士藏书’四印。”
《楹书隅录》:“北宋本《孟东野集》有‘毗陵唐良士藏书’、‘于辰’、‘良士’三印。”
一三一、李开先伯华
云烟已逐边刘散,又自江南到济南。
积劫微尘应悟彻,本来禅诵及瞿昙。
《明诗综小传》:“李开先字伯华,章邱人。嘉靖己丑进士,除户部主事,历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罢归,有《闲居集》。钱受之云:‘伯华罢归,治田产,蓄声伎,征歌度曲。自诩马东篱、张小山无以过也。’”
《静志居诗话》:“中麓最为好事,藏书之富甲于齐东。诗所云‘岂但三车富,还过万卷余’,又云‘借钞先馆阁,博览及瞿昙’是也。先时,边尚书华泉、刘太常西桥亦好收书。边家失火,刘氏散佚无遗,独中麓所储,百余年无恙。近徐尚书原一购得其半,予尝借观,签帙必精,研朱点勘。北方学者能得斯趣,殆无多人也。闻中麓后人尚余残书数十部。巡抚丹徒张公物色之,中有陆农师《礼象》一篇。张公殁后,访之不能得矣。”
王文简《跋山谷精华录》:“予与中麓为乡里后进,曾购其藏书目录,累年不可得。仅于京师慈仁寺得小册《西汉文鉴》,朱印宛然。后闻其书尽捆载归昆山徐司寇矣。康熙戊寅,司寇次子章仲为工部郎中,以宋椠本《山谷精华录》八卷见贻。视其卷首,即中麓印记在焉。此书藏济南李氏二百年而归于江南,又十余年而复归济南,似亦有数焉。”昌炽案:翁覃溪题王文简《载书图》:“十部唐签未备观,精华山谷辑来难。”自注:“先生所见《精华录》乃明人伪本。”
《读书敏求记》:“斧季从辇下还,解装出书二百余帙,皆秘本也。近代藏书家推章丘李氏、金陵焦氏。灰劫之余,未知金陵图籍犹有存焉否?今斧季所购,乃中麓秘藏之物也。”
何焯《孟子音义跋》:“《孟子篇叙》自世綵堂以下,诸刻皆阙。毛丈斧季为东海司寇购得章邱李中麓少卿所藏北宋本,乃有之。”
一三二、范钦尧卿 从子范大澈子宣
烟波四面阁玲珑,第一登临是太冲。
玉几金峨无恙在,买舟欲访甬句东。
《明诗综小传》:“范钦字尧卿,一字安卿,鄞县人。嘉靖壬辰进士,累官兵部右侍郎。有《天一阁集》。”
《茶余客话》:“钦号东明,喜购旧本。两浙藏书以天一阁为第一。”
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天一阁肇始于明嘉靖间,而阁中之书不自嘉靖始,固城西丰氏万卷楼旧物也。丰道生晚得心疾,楼上之书为门生辈窃去,又遭大火,所存无几。范侍郎钦素好购书。先时,尝从道生钞书,且求其作藏书记。至是,以其幸存之余,归于是阁。又稍从弇州互钞,以增益之。虽未能复丰氏之旧,然亦雄视浙东焉。吾闻侍郎二子,方析产时,以为书不可分。乃别出万金,欲书者受书,否则 受金。其次子欣然受金而去。今金已尽,而书尚存,其忧劣何如也。”
又《天一阁碑目记》:“是阁之书,明人无过而问者。康熙初,黄先生太冲始破例登之。于是昆山徐尚书健庵闻而来钞。其后登斯阁者,万征君季野、冯处士南耕。而海宁陈詹 事广陵纂《赋汇》,亦尝求之阁中。”又云:“阁之初建也,凿一池于其下,环植竹木,然尚未署名也。乃搜碑版,忽得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所书,而有记于其阴。大喜,以为适与是阁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