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8-集藏 -01-四库别集

298-段正元文集--段正元-第200页

德之君相师儒。同心同德。事事求实。研究性命之理。扩而为内圣外王之学。内修性。外修身。举智仁勇之贤才。宏明明德之治化。孔子云、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岂堂堂中国之大。缺少贤才。有王者起。尊贤重道。阐千古未发之理。立万世罕言之功。人人讲心性。处处行道德。保家保国保天下。将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道德齐礼。天下不劳而治。不介而孚。大同之世。计日可成矣。(问谈录)问、允执厥中。所以言法。一以贯之。所以言理。性与天道。所以状容。在明明德。所以言道。明德者、自修也。明明德者、安人也。明明德於天下。所以兼善天下而一家也。天下一家。所以重德。中国一人。所以重教。天下归仁。所以言效。克己复礼。所以执中。中立不倚。所以一贯。君子之道无他。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而已矣。
答、大道之行也。先立乎其命。命立而受命。方足以扭转乾坤。安天下之民也。故君子时中。必慎其独。
问、天地之道。气而已矣。有善气即有恶气。有正气即有邪气。有至真即有至假。有元阳即有凡阳。善恶邪正之中。又各有等差。感其善气者吉祥。感其至善者大吉祥。感其恶者恶。感其最恶者。罪大恶极。人何为哉。随气之波荡而已。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答、人为万物之灵。弥补天地之元气者人也。故为天地之心。感其恶气。为上帝之弃子。故杀。自取其死也。故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圣贤教人慎言行。先期无过也。果慎言行。即感天地之善气。善恶邪正之分。慎与不慎之间也。故君子必慎其独。(刍谈录)
第九礼拜伦礼重在躬行
民国元年四月初三日记
问、设伦礼会。是党耶。非党耶。
答、伦礼会之目的。为立学堂之起点。所以集众思。广众益。使天下之人。皆知为伦中之人。人人皆知尽其礼。则天下可为一家。中国可为一人。孔子云、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问、如此则伦礼会在求贤。何不名集贤会。而独取伦礼二字。
答、伦礼二字。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一时不废。万世不遗。由此希贤。由此希圣。圣人不外伦礼以成圣。岂止於贤。时虽万变。而伦礼无变。无伦礼则无人。故人群之关系。莫大於伦礼。孔子云、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问、会名伦礼。其旨与各学堂之伦理科同。而礼与理。字面各别何义。
答。二字虽别。其义原归一串。伦理而不徵诸礼。则理属於虚。礼者、理之发皇。有实迹可寻者也。故孔子适周。不曰问道老聃。而曰问礼老聃。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三王以道治天下。孔子曰、殷因於夏礼。周因於殷礼。孔子为人伦之至。由能实行斯礼。以致知言。则曰穷理。以实行言。则曰尽礼。孔子重实行者也。故四书六经中多言礼。而言理。则无几也。
问、今人有欲推倒孔子。而伦礼会独尊崇孔子。岂不与时势相反耶。
答孔子未生以前。孔子托於天地。孔子既生以后。天地托於孔子。是孔子之道。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如以大始大终。大生大灭言之。十二万年一混沌。孔子之生。至今方二千馀年。大道之流传於斯世也。不过萌芽。旋将大发其华。开万世之太平。盖孔子天地之元气也。位天地。育万物。凡一切教育家。政治家。舍孔子别无教法。别无治法。试身体而力行之。方知孔子为宇宙间一完人。今时欲推倒孔子者。由未得其门而入耳。
问、先生於孔子。推尊独至。而海外无孔教。何以能富强。中国有孔教。而反文弱何也。
答、予幼失怙。不知好学。读孔子之书。只徒背诵。毫不解其义。於孔子并无感情。年十五得遇明师。始闻性道。后於释老耶回诸教。亦略有所闻。自高自大。小视孔子之道。三十馀载。恨不得知音。其中阅历人情世故。千磨百折。艰苦备尝。乃清夜自思。人生天地之间。岂长此忧患而无一极乐之事。幸明师循循善诱。复将论语再三思索。始恍然孔子之道。浅近即广大所由来。平常即神奇所由出。忧惧即安乐所由生。前所闻性道。皆在孔子范围之中。予所以不沉滋於苦海者。实则孔子隐有以告我也。奈人不得其门而入。读书万卷。自以为孔子之徒。不知为名教中之罪人。假文章以取功名。假仁义以图富强。而全无公德之心。故读书人虽多。不能保身。焉能保家保国。然而我国之种族。终得以绵延不绝者。数千年来。虽未遍行孔子之道。犹幸有一二实行者。故元气欲散而未散。未为列强所并吞。列强虽无孔教。而其公德之心。间亦有所暗合。但专讲功利。斫丧元气太甚。一变不能至道。我中国果能实行孔道。则声教所讫。外国自不难一变至道。合五洲为一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问谈录)
问、孔教者。包罗万有也。伦礼二字。孔教中之一端。与其各立其门户。莫如合而为一。其人多。其力厚。如能同力合办。敝会与先生将设伦礼一科何如。
答、伦礼二字。重在躬行。
问、孔教会。亦讲躬行实践。故刊杂志。办实业。鼓吹民智。利厚民生。先生以为何如。
答、伦礼会目的在办学堂。
问、孔教会。亦要办学堂。敢问贵会之学堂。如何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