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气,无所不尽其心而已矣。
二
古之君子视民如伤,故能爱;用财如己出,故能节;见不善而内自省,故能恕;心如太虚,利害毁誉如浮云,故能应。常应常定,动罔不当。此非戒惧谨独精一之至者,未易言也。
三
人本有真诚恻怛之心,故能修恺弟之政,而民受其福。心有不诚,则虽文章数度周详缜密,犹未免为徒法,而况未必能周详缜密者也。故君子之学,莫大于立诚。凡荣辱得丧之交错乎外而感乎其中者,如冰入汤,如云过虚,坚凝静定,无所妄动,然后为能诚。是故根心生色,尽己之性而尽人、物之性。否则种种作为,或生于荣名功利较计论量之私,心劳日拙,无以结民心而终成善治矣。
答王在庵
庄子虽未能无弊,要从自己实践中立言。吾辈因其言以求入,种种嗜欲,不全放下,终难凑泊。直须胸中打叠洁净,不著古人一语,而心心相契,乃是吾辈真实命根。此孔子所以欲无言者也。近觉学之不进,皆由谈说想像,靡费实践功夫。每一思之,真是耳热汗下!
寄彭季山 二
吾辈今日之学......从洁净心地上专精毕力,由本达枝,自有根心生色、不言而喻之盛。则凡语言文字,莫非实理;知识闻见,莫非实得。不然,恐未免沾泥带水也。
寄何善山黄洛村 近得龙溪同宿数时,顿觉旧习之非。大抵此心未到澄莹精纯,便起种种作用言说,认为真机活泼,不知里许尽是安排布置,种种作用皆为粉饰;种种言说皆为戏论。今须直下了彻,始有进步处也。龙溪直是学问透彻,直是善锻炼人,相与切磋,直是心心相契,更无许多逢迎迁就门面摺数,诚吾辈所不及!
答敖纯之
往时相聚,未尝直从心地真切砥砺,拔去私邪,而徒口吻谈说,未有定静安虑之实。则区区自诳诳人,负君多矣。
寄钱绪山
近得与龙溪兄聚处,尽觉旧习之非。此心未到精莹澄彻,种种识鉴运用,总是自私用智,总是浮饰。始信静专动直、静翕动辟心体,本是如此。未能充实,必无光辉,分毫假借不得。
寄刘晴川
某近来始觉从前学力疏缪,种种作用,尽非精实。一切私邪,往往弄奇作怪。视世之不学者虽念有粗细,转念有迟疾,其为未得真根真种则一而已。向时以为功夫未熟所,所自今观之,根种不真,纵粪多力勤,终为荑稗。直须洗骨涤髓,庶复天元一气耳。
答友人问 朋侪中莫不知有致良知之学,然须识取良知着落,则致知功夫始更精切,不然,未免搀和兼搭,只到门外,不到门内也。......学者往往识取未真......。
答洪峻之
致知之说,近来讲论益详,然见解不可以为真知,揣料不可以为实际。一切俗情斩截不净,良知未到圆融莹彻、未能自快自足,而徒于一事之间、一隙之明,以为物格知至,其为自欺,大矣。
二
夫临深履薄,真是生死所关,一步蹉跌,便丧身失命,故不待强其心以戒惧而自有不容已者,志切故也。今学者视其心之得丧,果能如其身之生死者乎?则其从事于戒惧,亦未免或作或辍,乍断乍续。......志不切故也。
卷之二 书(嘉靖戊戍至乙已)
答张绍中
夫学莫大于真切恳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真切恳到故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真切恳到故也。悠悠虚度,言行不相顾,表里不如一,则不能真切恳到之为病耳。......只真切恳到致其良知,则自然弘毅,足以胜重任而远到矣。
卷之三
答张维时
一真一切真。此虽佛氏语,然圣学亦不能外也。志向真伪,毫厘之际。精一不二,则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无不在我。种种外慕,只是不真。一真则万伪消除矣。
答陈盘溪
良知二字,朋友讲说日精,求其真实扩充、尽释尘累、真得赤子未有学问思索见解知识以前纯一无伪之心,亦未见有承当得起者。
答友人问
无自欺三字,是心学真诀。吾辈正坐自欺耳。
答朱芝山
良知即是独知,显浅易知,简易易从。盖虽童稚愚蒙,独知未尝 不明。虽放僻邪侈,独知未尝不良;虽昏迷蔽昧,独知未尝可以自欺。......慎其独知,日精日明,五常百行,皆由此出。苟自欺自迷,则旦昼所为,牿之反复,虽其事亲从兄,亦义袭而已矣。故学问之道,唯此知最真最近,不假强为,不待远取,上智下愚,皆可持循。吾兄犹谓无下手得力处,何耶?
答李古原
夫道,由之而后知,知之而后言。臆而知之,臆而言之,则于己于人皆不足以达道。
答孙蒙泉
说到此,须造到此,始是修辞立诚。不然总是虚见虚谈,无益于学。
答王鲤塘
夫不从躯壳起念,虽富贵功名,何者非道;从躯壳起念,虽道德仁义,何者非私!
答友人问
良知之学,相传浸久。习其说,不既其实。知字或未有的确,若之何致之?盖孟子良知,征诸孩提,言赤子之心也。吾人为赤子时,意虑不作,欲习未染,爱敬中出,是非内明,不由学问,匪涉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