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占候雨晴。惟甲子﹑壬子﹑甲申﹑甲寅四日颇可凭。
此外俗说占测水旱丰歉。未甚可稽。伯翔陆先生。
尝着田家五行志若千卷。专述田家俗谈。
为农家占候一家之书。率多可验。
长者言
捏造歌谣。不惟不当作。亦不当听。徒损心术。长浮风耳。
若一听之。则清净心田中。亦下一不净种子矣。
困学纪闻
曹氏论诗云。诗之作本于人情。自生民以来则然。
太始天皇之策。包羲罔罟之章。葛天之八阕。康衢之民谣。
困学鸡闻
崔骃西巡颂曰。唐虞之世。樵夫牧竖。击辕中韶。感于和也。
班固集﹑击辕相杵。亦是乐也。曹子建书﹑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柳子厚云﹑击辕拊缶。宋景文云﹑壤翁辕童。
皆本于崔班。
古今事物考
孟子曰。天下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是讴在禹已有之也。
列子曰。尧微服游康衢。闻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
丹铅总录
尔雅曰。徒歌曰谣。说文。谣作谣。注云。谣从肉言。
今案徒歌者。谓不用丝竹相和也。肉言歌者。人声也。
出自胸臆。故曰肉言。童子歌曰童谣。以其言出自胸臆。
不由人教也。晋孟嘉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唐人谓徒歌曰肉声。即说文肉言之义也。
丹铅杂录
古文自变隶。其法已错乱。后转为楷字愈讹。殆不可考。
如云有口为吴。无口为天。吴字本从口从矢。非从天也。
后世谬从楷法言之。予尝戏谓吴元济之乱。
童谣有小儿天上口之谶。又如董卓为千里艹﹑十日卜。
王恭为黄头小人。皆今世俗字。非古文也。
史为童谣乃荧惑星为小儿造谣。审如此。荧惑亦不识古文乎。
苏易简云。神不能神随时之态。
书传正误
古年有谚语。有谣语。有谶语。有谐语。有讥语。有讔语。
语意不同。其迹易混。谚语如大学故谚﹑孟子夏谚是也。
谣语如【楌】弧箕服﹑实亡周国之类是也。
谶语如亡秦者胡﹑刘氏复起﹑李氏当王之类是也。
谐语如优孟讽漆城﹑优旃谏葬马之类是也。
讥语如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之类是也。
讔语日麦曲庚癸之类是也。杨升庵作古今谚古今谣似矣。
然谚中杂谣杂于谚也。谣中杂谶。
如论语比考谶﹑天监志公诗谶﹑陆法和书谶﹑谶而杂语谣也。
似当厘正。各从其类为六语。
日知录
疆御多怼。即上章所云疆御之臣也。其心多所怼疾。
而独窥人主之情。深居禁中。而好闻外事。
则假流言以中伤之。若二叔之流言以间周公是也。
夫不根之言。何地蔑有。以斛律光之旧将。
而有百升明月之谣。以裴度之元勋。而有坦腹小儿之诵。
所谓流言以对者也。如此则寇贼生乎内。而怨诅兴乎下矣。
却宛之难进胙。莫不谤令尹。所谓侯作侯祝者也。
孔氏疏采苓曰。谗言之起。由君数问小事于小人也。
可不慎哉。
陔余丛考
汉人谚语。多七字成句。大率以第四字与第七字协韵。
此亦一礼也。俱就其人姓氏之韵。而以品题语协之。
亦一时风气然也。
论衡
性自然。气自成。与夫童谣口自言无以异也。当童之谣也。
不知所授。口自言之。口自言。文自成。或为之也。
青箱杂记
谣谶之语。在洪范五行。谓之诗妖。言不从之罚。
前世多有之。而近世亦有焉。
杨氏万里独醒杂志序
古者有亡书。无亡言。南人之言。孔子取之。夏谚之言。
晏子诵焉。南北异地。夏周殊时。而其言犹传。
未必垂之策书也。口传焉而已。虽然书又可废乎。
书存则人诵。人诵则言存。言存则书可亡而不亡矣。
书与言其交相存者欤。
逌旃琐言
古有采风之使。正观其所尚。将以反正。端士细。振民风。
今闻小有才者。口肆雌黄。形变白黑。其可怪也。
至如近郡有云。某人伞。某人铲。某人辇。某人扁。
妄肆讥评。殊无忌惮。风靡俗偷。
御史提学﹑有观风督教之责。其尚重惩之哉。
公余日钞
村社占年之说。自古有之。如雨旱验生草。如麻麦验雪。
往往无爽。有不待求之天文书者。盖耆旧之在乡井。阅世久。
历时多。观化广。见事熟。必有所试而云。言非孟浪也。
钝吟杂录
春秋左氏传﹑国语所载歌谣。皆诗也。但不协于弦奏。
不施于礼。诗人所不收。后人撰诗集。乃并取之。
然未为失也。
钝吟杂录
严沧浪云。有一句之歌。注云。汉书枹鼓不鸣﹑董少年。
又汉童谣。千乘万骑上北邙。案汉书。董少平不作董少年。
鸣平是韵。二句之歌也。又云。侯非侯。王非王。
千乘万骑上北邙。是三句。不是一句。
潜确类书
张衡云。荧惑为执法之星。其精为风伯之师。
或儿童歌谣嬉戏。
拾遗记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