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左/ 桓四年传》:「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路史/ 国名纪》引《纪年》:「桓王十二年冬,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
十三年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左/ 桓七年传》:「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此较前二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世家》皆云:「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杀之。」此较前一年。)
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水经/ 汾水注》、《汉书/ 地理志》注引《纪年》:「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路史/ 国名纪》引「郊」作「郏」。)
十四年,王命虢仲伐曲沃,立晋哀侯弟缗于翼,为晋侯。(《左/ 桓八年传》:「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弟缗于晋。」此较前二年。)
十五年。(原注:晋侯缗元年。案《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以桓王十四年为晋侯缗元年。)
十六年春,灭翼。(《左/ 桓八年传》:「春,灭翼。」)
十九年,郑庄公卒。(《春秋经/ 桓十有一年》:「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郑庄公。」《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郑庄公尽桓王十九年。)
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春秋经/ 桓十有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史记/ 周本纪》:「二十三年,桓王崩。」)
庄王(原注:名佗。《史记/ 周本纪》:「桓王崩,子庄王佗立。」)
元年乙酉,曲沃尚一军,异于晋。(《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元年,尚一军。」)
六年五月,葬桓王。(《春秋经/ 庄三年》:〔诗铭案:原作「桓三年」,误。〕「五月,葬桓王。」)
十五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十五年,庄王崩。」)
厘王(原注:名胡齐。《史记/ 周本纪》:「庄王崩,子厘王胡齐立。」)
元年庚子春,齐桓公会诸侯于北杏,以平宋乱。(《春秋经/ 庄十有三年》:「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传:「会于北杏,以平宋乱。」)
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王,王命武公以一军为晋侯。(《
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厘王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周,周命武公为晋君。《左/ 庄十六年传》:「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较后一年,此本《史记》。)
四年(原注:晋武公二十八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厘王四年,晋武公称并晋,已立二十八年,不更元。)
晋犹不与齐桓公之盟。(原注:《左传》注:「晋侯缗是年灭。」案杜注无是语,疏约言之。)
五年,晋武公卒,子诡诸立为献公。(《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
厘王五年,晋武公二十九年,武公卒,子诡诸立为献公。」)
王陟。(《史记/ 周本纪》:「五年,厘王崩。」)
惠王(原注:名阆。《史记/ 周本纪》:「厘王崩,子惠王阆立。」)
元年乙巳。(原注:晋献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惠王元年,晋献公诡诸元年。)
晋献公朝王,如成周。(《左/ 庄十八年传》:「虢公、晋侯朝王。」)
周阳白兔舞于市。(《水经/ 涑水注》引《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翟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
二年,王子颓乱。(《左/ 庄十九年传》:「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冬,立子颓。」)
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为蜮,射人。(《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御览》九百五十引《纪年》:「晋献公二年,周惠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为蜮,射人。」)
九年,晋城绛。(《左/ 庄二十六年传》:「晋士蒍为大司空。夏,士蒍城绛,以深其宫。」)
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灭耿,以赐大夫赵夙;灭魏,以赐大夫毕万。(原注:晋灭于大夫韩、赵、魏,始于此。《左/ 闵元年传》:「
晋侯作二军,以灭耿,灭霍,灭魏。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十七年,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原注:「洞」,当作「泂」。《
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又称:『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疑『洞』当为『泂』,即《左传》所谓荧泽也。」)
十九年,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公命瑕父、吕甥邑于国都。(《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献公十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
二十五年春正月,狄人伐晋。(《水经/ 涑水注》引《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此误以为惠王二十五年。)
王陟。(《春秋经/ 僖八年》:「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史记/ 周本纪》:「二十五年,惠王崩。」)
襄王(原注:名郑。《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