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5-志存记录

462-榆巢杂识-清-赵慎畛-第17页

险,鬼门为最。
○沙蓬米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枝叶丛生如蓬,米类胡麻而小,性暖,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食之,多有益。
○泰山之脉恭读圣祖《御制文集》,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圣论精确,实为古人所未及。敬记其略云:绵亘乌喇之南,山之四围,百泉奔注,为松花、鸭绿、土门三大江之源。其南麓分为二干。一干西南指者,东至鸭绿,西至通加,大抵高丽诸山,皆其支裔也。其一干自西而北,至纳禄窝集复分二支:北支至盛京,为天柱、隆业山,折西为医巫闾山;西支入兴京门,为开运山,蜿蜒而南,磅礴起顿,峦岭重叠,至金州旅顺口之铁山。而龙脊时伏时现,海中皇成、鼍矶诸岛,皆其发露处也。接而为山东登州之福山、丹崖山,海中伏龙于是乎陆起。西南行八百余里,结而为泰山,穹崇盘屈,为五岳首。此论虽古人所未及,而形理有确然可据者。或以界海为疑。夫山势联属,而喻之曰龙,以其形气无不到也。班固曰:“形与气为首尾”。今风水家有过峡,有界水,渤海者,泰山之大过峡耳。宋魏校《地理说》曰:“傅乎江,放乎海”,则长白之龙放海而为泰山也固宜。且以泰山体位证之,面西北而背东南,若云自函谷而尽泰山,岂有龙从西来,而面反西向乎?是又理之明白易晓者也。
○黑龙江麦黑龙江产麦最佳。相传中国麦种之佳者,系西域携来。鄂罗斯地在西陲万里有余,黑龙江上流原系鄂罗斯所居,其种亦自西来,所以麦之佳较他处尤胜也。
○堪达罕索约尔济等地方有兽,名“堪达罕”,鹿类也。色苍黑,项下有肉囊如繁缨,大者至千余斤。其四蹄能驱风,凡转筋等症,佩于患处,为效甚速。
○土鲁番土鲁番地方去雪山不过百里之内,天气极热。其人皆入夜始出耕种,若日出以后,则暑不可耐。且其地多碛石,赤日中石热如火,触之有焦烂之患。
○西北丝绵西北回子地方产丝绵,以之制甲,其坚固胜于中土,约四十层,可敌浙江之丝八十层。
○白龙堆圣祖《御制文集。杂著》云:“白龙堆,古沙碛也。汉时为楼兰、姑师地。今蒙古部落敖汉、奈曼等居其东,阿霸垓、阿霸哈纳尔、鄂尔多斯等居其西,巴林等居其北。四十九家半界于龙堆。考《边卫志》云:”龙堆,沙形如土龙身。高者二三丈,卑者丈余。东倚三危,北望蒲昌,为西极要路‘。北巡时亲履其地,见所谓龙堆者,长者十数丈,短者亦三四丈,形蜿蜒如龙,非可以高卑论也。土人云:“龙形皆头向东南,尾朝西北’。验之信然。又其形无定处,今日隆然而起者,明日已为平沙,而或左或右之间,又隐隐聚成龙形矣。是非仅风力所能散聚,盖其灵气凝结,变化无方,真似龙耳。史志所记,未能详也。”
○元之苗裔西北回子种类甚多。当日元太祖征服回子诸国,悉有其地,因命诸子分统之,是为部落之主,岁月既久,语言行事及服食器用,遂习回子风俗,无复蒙古之旧。而其实皆元之苗裔也。
○盐之种类盐之种类不一。南方所用海盐、井盐、皆须煎熬烹炼。山西解州盐池,如耕者之疏为畦陇,引水灌其中,俟夏秋南风一起,即结成盐印。故昔人以为海盐、井盐资于人,解盐资于天也。独阿霸该部落及张家口外牧围之地有盐一种,出水泽中,不待煎熬而自成,亦不待南风而后结。土人就近取之。其块大小不等,色青黑,味甚佳,不减于中土所产者。始知天生百物,以备民用,随在各足。《礼记》所谓“天时有生,地利有宜”也。
○马口柴前明宫中用马口柴。其柴长四尺许,整齐白净,两端刻两口,以绳缚之,故谓之马口柴。康熙初年炊爨还用此,今惟天坛焚燎用之。
○西洋大红西洋大红,出阿末里噶。彼地有树,树上有虫,俟虫自落,以布盛于树下收之,成大红色,虫名“各作泥腊”。
○李之种类李类甚繁,林檎其一。树不甚高,枝叶皆如李,花白,唐人谓之“月临花”。实如李而差小,有黄、红二种。《本草》所谓“金林檎、红林檎”是也。独核有仁,味甘津,亦名“来禽”,亦名“蜜果”,此果味如蜜,能来众禽于林,故得林檎、来禽、蜜果诸称。《学圃余疏》谓花红即古林檎,误矣。花红,李属也。李有数种,其树皆疏直,叶皆大而厚,花带微红。其实之形色各以种分;小而赤者曰李子;大而赤者曰槟子;白而点红,或纯白,圆且大者,曰婆果;半红白脆有津者,曰花红;绵而沙者曰沙果。《西京杂记》所以有素柰、青柰、丹柰之别也。盖李子与柰,其枝叶花实固区以别,而其子核之异,尤最易辨。坚而独者李类,柔小而四五粒者柰类。草木诸书多以林檎附于柰内,恭读圣祖《御制文集》,记其辨论于册,以见圣人格物之精如此。
○丰泽园水田丰泽园有水田数区,每岁布玉田谷种,至九月方刈获登场。圣祖一日幸园中,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穗之上,实已坚好。因命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每年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仰见天眷圣人,故诞降嘉种以充王食。
○俄罗斯枪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