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尚书,有游蜀冈送李孝博诗,独无平山堂诗,后人疑其集中失载。绍兴末,堂圮。隆兴元年,长兴周淙由濠梁守进徽猷阁帅维扬,复修。鄱阳洪迈为记。淳熙间,龙图赵子加修,承宣郑兴裔更创而大之。
开禧间,堂圮,其时郭倪知扬州,吏部阎苍舒赠诗云:“平山堂上一长叹,但有衰草埋荒邱。欧仙苏仙不可唤,江南江北无风流”是也。嘉定三年,大理少卿赵师石除右文殿修撰,起帅维扬,复修。宝庆间,史岩之加修。绍定四年,李全宴北使于是。景定初,李庭芝主管两淮制置司时,元兵至,构望火楼于是,张平弩以射城中,庭芝乃筑大城包之,名曰“平山堂城”。自是平山堂入城中。鲁奂谓淮东扼要有六:海陵、喻口、盐城、宝应、清口、盱眙,皆以扬州为根本,根本之地,蜀冈也。扬州城隍杂见于《寰宇记》、《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名胜志》、《宋名臣言行录》诸书,陆无从考之甚详。而贾秋壑所谓“包平山而瞰雷塘”者,仅传李庭芝平山堂城,馀概不可得而考。山堂历元、明两朝,兴废亦不得其详,惟元季孝元诗有“蜀冈有堂已改作”句,舒ν诗有“堂废山空人不见”句。赵氵方有《登平山堂诗》;迨前明诸家诗文,多不及此。万历间,乌程吴平山领郡事,重修,司李章邱赵拱极为记。本朝康熙元年改为寺。十二年,山阴金长真镇知扬州府事,舍人汪蛟门懋麟修复平山堂。堂之大门仍居寺之坤隅,门内种桂树,缘阶数十级,上行春台,台上构厅事,额曰“平山堂”。时萧山毛奇龄、宁都魏叔子、群人宗观及长真、蛟门皆有记。会太守迁驿传道,十四年过郡,蛟门拓堂后地建真赏楼,楼下为晴空阁,楼上祀宋诸贤;堂下为讲堂,额其门曰“欧阳文忠公书院”。乾隆元年汪应庚重建,增置洛春堂,又于堂西建西园,自是改门额为“平山堂”,书院之名始革。此山堂兴废之大略也。本朝圣祖赐“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匾,上赐“诗意岂因今古异,山光长在有无中”一联、“时和笔畅”四字,临《定武兰亭》卷、《梅花扇生秋诗》草书一卷,今皆石刻供奉山堂中。
山堂大门在寺坤隅,门内植老桂百余株。琢石为阶,凡三十余级,上筑石台,即行春台。台上老梅四五株,即欧公柳、薛公柳、左司、糜师旦属扬帅种柳处。
上建厅事,颜曰“平山堂”,扁长一丈六尺,为郑谷口八分书。朱竹检讨赋谷口诗云:“平山堂成蜀冈涌,百里照耀连云榱。工师斫扁一丈六,众宾叹息相瞠眙。须臾望见来至,井水一斗研俞糜。由来能事在独得,笔纵字大随手为。
观者但妒不敢訾,五加皮酒浮千鸱。“
真赏楼本“晴川阁”旧址,阁名取“平山栏槛倚晴空”句,为孔东塘尚任所书。旁悬章藻功联云:“雨今雨旧,乃知晴亦为佳;无想无因,那不空诸所有?”
自金观察按郡过扬州,汪氏改阁为楼,取“遥知为我留真赏”句,遂以“真赏”
名。上祀欧、韩、刘、刁、王、苏诸公,以王文简、金太守、汪刑部配享。迨建三贤祠,是祀乃停。楼下即以“晴川阁”旧扁悬之。今楼下贮《御制壬午平山堂绝句八首》石屏,不禁民拓。
洛春堂在真赏楼后,多石壁,上植绣球,下栽牡丹。洛春之名,盖以欧公《花品叙》有“洛阳牡丹天下第一”之语,因有今名。郡城多绣球花,恒以此配牡丹,绣球之下,必有牡丹;牡丹之上,必有绣球。相沿成俗,遍地皆然。北郊园亭尤甚,而是堂又极绣球、牡丹之盛。绣球种名不一:有名“聚八仙”者,昔人又因有“琼花”为“聚八仙”者,遂相沿以绣球为琼花。府志中有《琼花考》,其中引据诸书,如《方舆纪要》、历朝府县志书、《齐东野语》、杜游《琼花记》、郑思肖《诗序》、宋次道《春明退朝录》、宋景文《笔记》、葛常之《韵语阳秋》、康骈《剧谈》、杨慎《瑾户录》、吴应麟《说ヵ》、瞿佑《吟堂诗话》、王辟之《渑池笔谈》、《代醉编》,宋张开、元郝经《琼花赋》二序,可谓广搜博采。
而周必大《玉蕊辨证》、周浑《清波杂志》、张浩《云谷杂编》三书,未之采也。
《玉蕊辨证》所引据,自《春明退朝录》始断以琼花为玉蕊。《云谷杂编》兼引宋景文《摘碎》、姚令威《西溪丛语》、曾端伯《高斋诗话》、杨汝士与白《二十二帖》、程文简《雍录》、洪文敏《容斋随笔》、李肇《翰林志》、《贾氏谈录》,李德裕、刘禹锡、白乐天文集诸书,皆折衷辨证琼花以玉蕊为断,而《玉蕊》以《翰林志》、《谈录》二书为断。所谓“玉蕊”,每跗萼上花分五朵,实同一房,谓之连房玉蕊,则琼花之为玉兰而断非绣球可知矣。郡中既以绣球为琼花,而绣球牡丹栽同一处,如桃花杨柳之不可离。而《清波杂志》中并琼花牡丹合为一条考证,绝类今人合绣球牡丹为一局之意。辉且自云“辉家海陵”,其时海陵隶扬州,视为乡里;则其扬州气习未除,已可概见,又安知周辉不且以琼花为绣球耶?芍药产于扬州。崔豹《古今注》谓芍药有草木二种,俗呼牡丹。可知牡丹亦郡中所宜木,而特不知接法,遂不得不资于洛种耳。郡中影园黄牡丹称于世,其次只赤、粉二色。若汾州众香寺白牡丹,唐裴给事宅紫牡丹,曹州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