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78 卷二十六 义兵守御诸臣列传(二十)
79 江阴:阎应元、陈明遇、许用德(冯厚敦、沉鼎科、戚勋、夏维新等)、黄毓祺、徐趋(邓大临)
80 金山:侯承祖(子世禄)
81 卷二十七 上江乡兵、皖浙山兵列传(二十一)
82 宁国:邱祖德(钱龙文、沉寿荛)、麻三衡
83 泾县:尹民兴(赵初浣)、吴汉超
84 池州:吴应箕
85 青阳:庞昌胤
86 江上:庐象观、方明、潘文焕、葛麟
87 无锡:顾杲
88 庐皖:冯宏图、周损、傅梦鼎(傅谦之、桂蟾、僧义堂、侯应龙)、王■〈火鼎〉
89 四明:王翊(弟翃附)、王江(沉调伦、赵立言、子桢)
90 卷二十八 太湖、浙西义兵列传(二十二)
91 太湖:陆世钥、吴易、吴鉴、孙兆奎、沉自炳(弟自駉、华京、吴旦、赵汝珪、周瑞)、茹略文、李总兵(阙名)(任源邃、吴福之、徐安远)
92 长兴:金有鉴(王士麟、岑元春)、徐昌明、姚志倬(张起芬)
93 海宁:俞元良
94 嘉兴:屠象美、陈梧、钱棅(郑崇彝)
95 卷二十九 江右义兵列传(二十三)
96 建昌:邓思铭
97 新城:杨应和(杨居久)
98 新昌:陈泰来
99 广信:胡梦泰、詹兆恒、周定礽、万文英(唐倜、胡奇伟、汪硕画)
100 抚州:曾应亨(子筠、王秉干、汤仲发)
101 南昌:揭重熙、傅鼎铨(广信曹大镐)
102 都昌:余应桂(子显临、九江金志远、僧了悟)
103 德兴:胡定海
104 宁都:彭锟
105 卷三十 山陕义兵列传(二十四)
106 山西:李虞夔
107 陕西:孙守法(武大定、姚翀霄、卫天明、康姬命、王知礼、李世仁、曹三俊等)
108 卷一 宫壶妃御列传
109 卷二 南都遗臣、闽疆阁部从难诸臣列传
110 卷三 闽疆督师守赣诸臣列传
111 卷四 浙东监国诸臣列传
112 卷五 闽粤义臣列传
113 卷六 闽粤督辅发事诸臣列传
114 卷七 粤中阁辅留守从难诸臣列传
115 卷八 粤中阁辅督师诸臣列传
116 卷九 安隆、缅甸尽难诸臣列传
117 卷十 武臣列传
118 卷十一 勋戚、世禄诸臣列传
119 卷十二 舟山尽节、江上殉事诸臣列传
120 卷十三 文学、儒行列传
121 卷十四 逸民、独行列传
122 卷十五 列女列传
123 卷十六 方外列传
124 卷十七 逆臣列传
125 卷十八 奸臣列传
126 卷一 专谥诸臣
127 卷二 通谥(南都诸臣)
128 卷三 通谥(闽疆诸臣)
129 卷四 通谥(浙中监国诸臣)
130 卷五 通谥(粤中诸臣)
131 卷六 入祠职官
132 卷七 入祠士民(上)
133 卷八 入祠士民(下)
134 附录 南疆逸史跋
135 蔡序
136 绎史摭遗卷目
137 绎史恤谥考目录
●圣谕(敕书二通)臣李瑶恭录
洪维帝德则天,至公毕照。推兹崇褒易代之典,真旷古所稀有者也。敬谨录冠卷端,用昭万禩.
第一通
干隆四十年冬闰十月,奉谕旨:「前据各省查送应毁书籍中,有朱璘「明纪辑略」一种。朕详加批阅,其中叙及明季事实,俱称本朝为「大清」,并恭载我太祖高皇帝庙号。其词尚属敬顺,并无诞妄不经字句;本可无庸禁毁。外省所以一体查缴者,祗缘从前浙江省因此书附记明末三王年号,奏请销毁,曾经允行。嗣因评纂「通鉴辑览」,儒臣于本朝定鼎后即削去福王事实。朕以历朝嬗代之际,进退予夺,关系万世至公;必须斟酌,持平权衡,始能允协。若前代偏私曲徇之陋习,朕实不以为然。如明之末造,李自成既陷京师,江左遗臣相与迎立福王,图存宗社。其时江山半壁,疆域可凭,使福王果能立国自强,则一线绵延,未尝不足比于宋高宗之建炎南渡。特因其荒淫孱弱,君若臣相率为燕雀之处堂,寻至自贻颠覆;而偏安之规模未失,不可遽以国亡之例绝之。特命于甲申以后附记福王年号仍从分注之例,而提纲则书「明」字以别之;直至芜湖被执,始大书「明亡」。并于批阅时,一一详阐其说。盖所以折衷至是,务合乎人情天理之公,以垂示天下后世也。至于唐王、桂王遁迹闽、滇,苟延残喘,不复成其为国。正与宋末昰、昺二王之流离海岛者相类,自不得等于福王之例,是以「辑览」内未经加载。但思二王为明室宗支,与异姓僭窃者不同,本非伪托;且其始末虽无足道,而称尊擅号,首尾十有余年,事迹亦多有可考。与其听不知者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