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名阁也。内中目中宫之居为殿,余为阁,贵妃阁、婉仪阁是也。小室亦曰阁子。谓殿为阁,近世之语。
梁武帝崇奉释氏,置放生池,谓之长命洲。唐太平公主于京西撅地,赎水族之生者置其中,谓之放生池,见《刘餗传记》。乾元二年三月,左骁卫郎将史元琮、中使庭玉奉宣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池,始于洋州,讫于升州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见颜鲁公《湖州放生池记》。天下置放生池始于此。
释氏写经一行,以十七字为准,故国朝试童行诵经,计其纸数,以十七字为行,二十五行为一纸。
柳子厚《游山诸记》,法《穆天子传》;欧阳文忠公《醉翁亭记》,体公羊穀梁解《春秋》;张忠定《谏用兵疏》,效韩退之《佛骨表》;黄鲁直跋奚文,学汉王子渊《便了券》;唐人《大槐国传》,依《列子?汤问》。此所谓夺胎换骨法。
前代妇人以黛画眉,故见于诗词,皆云:“眉黛远山。”今人不用黛而用墨。按《墨谱》:“周宣帝令外妇人以墨画眉,禁中方得施粉黛。”则知墨填眉,始于后周。
古人称父曰大人,又曰家父,捐馆则曰皇考。今人呼父曰爹,语人则曰老儿,捐馆曰先子,以“儿”、“子”呼父习以为常,不怪也。羌人呼父为爹,渐及中国。《法帖》:陈隋诸帝与诸王书,自称耶耶。韩退之《祭女孥文》,自称曰阿爹、阿八,岂唐人又称母为阿八?今人则曰妈。按《诗》:“来朝走马,率西水浒。”马,音姆,岂中国之人,因西音而小转耶?先子,《礼》、《经》皆曰先君子,惟《孟子》载曾西之语曰“吾先子”,盖称父之爵耳。
今人言元孙之外孙,云第几世孙;《汉?平纪》,立梁孝王元孙之耳孙为王,可谓善造语矣。
《魏世家》,魏王如姬窃兵符,发晋鄙兵,以救赵。诸侯得尚王姬,今云如姬,言宠爱如王姬,即《左传》如夫人之义。
天宝六年杨护榜试《魍魉赋》,何待士之薄哉!
释氏法论:供父母曰恩田,佛僧曰敬田,贫穷曰悲田。
唐之东都,连虢州,多猛兽,人习射猎而不耕蚕,迁徙无常,俗呼为山棚。今人谓锡宴所结采山为山棚。
今国家有庆事,臣僚上表进马称贺,蔡邕有《上加元服与群臣上寿表》,末云:“仅奉牛一头,酒九钟,稽首再拜,上千万岁寿。”
蔡邕《光武济阳宫碑》,载世祖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有武帝行过宫,常封闭,帝将生,考以令舍下湿,开宫门后殿居之。建元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帝生,时赤光满室中,卜者王长卜之,曰:“此吉事,不可言。”《汉书》不载。
子者,男子之通称,子张、子夏是也。亦为爵,公、侯、伯、子、男是也。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
唐人尚氏族,推姓显于一郡者,谓之望姓,如清河张、天水赵之类。世人惑于流俗,不究本宗源流,执唐所推望姓,认为己之所自出,谒刺之属显然书之,至于封爵,亦复如是,殊失尊祖敬宗之义。
唐人推崔卢等姓为甲族,虽子孙贫贱皆家世所重。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闾阎富室,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
杨子云太元,其卦有作■者,今观《商卦》、《象卣》所刻,器作■,盖作■,象天一,象地一,象人,其说已见于商。子云多识先秦古书,《太玄》之学,必有自来。
古皆说屦,《曲礼》:“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毋践屦”“侍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履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盖古人铺筵设席,不脱屦则有尘污之嫌;今释氏作佛事,脱屦即席,颇有古意。又《礼》,尸坐不脱屦。《少仪》,凡祭于室中,堂上无跣,燕则有之;盖祭不跣,主敬也;燕则有跣,为欢也。屦之有絇,所以示戒,童子不絇,未能戒也。丧屦无絇,去饰也,人臣去国,鞮屦,以丧礼处之也。今人为皮鞋,不用带线,乃古丧屦。
《龟策传》有乡呈兆,首仰,足肣,足开,外内自桥,根格,身折,内格上柱下柱,安安,挺诈等语,学者多不晓,予尝询诸灼龟者,云:龟板以中心脉为主,旁分部有上乡、水、火、木、金、土等兆,即所谓乡也。顺乡作卦即呈兆,拗乡作卦即横兆。头昂即首仰,足收即肣,足发即足开,外内桥今云身中费力,根格今云坐脉,身折今云身断,上柱下柱今云里外枝,安安今云安静,挺诈今云有鬼贼。按《周礼》义,体象谓兆之墨纵横其形体,象似金木水火土;凡欲作龟之时,以龟足象四时而灼之,其兆直上向背者为木兆,直下向足者为水兆,邪向背者为火兆,向下者为金兆,横者为土兆,色是兆气也,就兆中视其气色,似雨及止等是也。
《风俗通》云:《礼传》曰“夏曰嘉平,商曰清祀,周曰大蜡,秦汉曰腊。”宫之奇曰:“虞不腊矣。”则周已有腊名,秦始皇改腊曰嘉平,从夏之旧耳。
唐《卢氏杂记》云:“丧乱以来,封书多以空漏子。”盖古人封书皆实封,今人用空漏子套书,盖始于唐。又宣宗于内中置杖,杖内官;今内中有杖,始于宣宗。又代宗于文武殿设道场,佛见光,大官近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