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险失。则湖北必无安枕之日。此乃异常之大变。贼计果逞。必于近一年内闭关不出。自谋巢穴。一年之后。乃图四逞。十年二十年之内。鄂不得安。而关中亦必危矣。古今谋吴楚必争上游。盖取高屋建瓴之势。千里江陵。一日可至。如王浚杨素之造舟于蜀是也。又如秦之破楚。必先取巴蜀方舟而下。以出扞关是也。贼之志在此。鄂之所患亦独此为大耳。湖南之辰永等府。前面亦无拦阻。后路追。是送贼入蜀也。南抚固无此意。而将帅之力不能战者。必且以入蜀为幸事。谓不欲以邻国为壑。特大言耳。中堂昨日赐函。欲以水师守三峡之险。此湖北切要之大政。亦老成忠荩之远谋。惟水师守险。自上剿下。则事半而功倍。自下防上。则势逆而力劳。何也。盛涨之时。水师泊于依岸之处。而中流仍不可制。蜀中产大木。设以巨筏横撞。火船载薪。乘风浪夏涨以图我。则固可危。又两岸须陆师。乃有依赖之势。楚师守水。安得同心协力之蜀师以保陆路。又遣将出境。譬如遣女归人。其家自有翁姑。不能事事归我主张。设遇不知兵情之主师。则调拨乖方。如安徽焦湖之失。寇兵而张贼势。均系可虑之事也。且纵能守于一时。不能保日久之不懈。即使贼不入鄂。不能使其不害蜀与秦。贼入蜀。则国家岁少二百万之入款。而又岁增四百万之出。兵兴已十年矣。何堪再烦 圣主之焦念哉。即以鄂之一省而论。东防吴而西防蜀。分兵则兵力单。添兵则饷力绌。且蜀之盐斤百货厘税。亦军饷所关也。蜀之不利。鄂庸独利乎。是必应代蜀为谋已无疑义矣。林翼之志如精卫。而愚如杞人。近日不寐。窃思一策。敢献其愚。惟乞中堂采择施行。
江西现无多贼。景德镇不过万人。撄坚垒而不出石逆之入蜀者。至少亦必十万廿万人。若请 朝命以李定泰守饶州。饶廷选守抚州。彭玉麟守九江。即异日金陵大股。因饥分窜上游。金陵兵多。尚可回剿。其祸犹小。湖南追兵入蜀。将无统一。湖南有邻省远隔。鞭长莫及之势。蜀督有主客相形。呼应不灵之苦。查现在江西之兵。与湖南之兵。半系曾涤帅旧部。若密奏请 旨。饬曾涤帅酌带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水陆精锐将备。由鄂驰入蜀中。限五十日可到。只须坐镇夔州。而蜀中士风民风已隐然有鼓舞奋兴之势。盖由鄂入夔。可绕在贼之前面。由湘入蜀。则反出于贼之后路矣。石逆颇避涤帅之兵。去年涤帅欲到浙江。而石逆入闽。涤帅欲指闽。而石逆入粤东。此亦有趋而避之之隐情矣。一也。涤帅创造水师。水师将备尤能得情。欲保蜀之不失。亦非于水师得人不可。二也。蜀中财赋可以自赡。以涤帅前而兼总督。则士民输将争先恐后。不至即虞饷竭。致呼救于司农。以增 主上之忧。三也。涤帅忠实。久在 圣明赏鉴之中。其事上信友全凭一诚。即如中堂推赤心相待。涤帅之感激非常。并无丝毫意气。可见其必能成功。且此奏为大局起见。 中朝必见采纳。四也。四川新督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于军务尤不相宜。其调蜀而又来京者。嫌于夷之欲撤其人。而实则知其不可用也。且 圣意必不令蜀。前次派粤东。雅步从容。无心 国事。此番到蜀。贻害必多。有公署任。水陆军务亦不相合。必与外省情形。格关不通。以涤帅督师。则石逆必不能逞志。保全大局。五也。金陵之贼。必可渐饥。皖北之贼。鄂人任之。惟捻匪之祸甚大。招降之祸。必有奇变。涤帅欲请马队。意固注于两淮。然两淮之势。尚不如长江势力之大。且 中朝尚有人能剿此贼。西蜀之富。五倍于两淮。十倍于江西。二十倍于湖北。失蜀则急切无人能了此贼。 中朝亦未必即动禁旅。是失蜀则祸大。保蜀则福大。六也。涤帅若得蜀中。兼署总督军务紧急。必能不请外饷。军务平定。必能每岁协济京饷二百余万。此可于奏中切实声明。必能保其不误。七也。以人事 君。大德也。保诚笃之臣。为 国家之益大功也。荐贤不必受赏。隐德必及子孙。八也。惟是正折中或用三衔双衔。专衔夹片。或用清字专衔。另折以实情密陈。力请代办总督。并申明该侍郎本年五月。现已服满。且须声明必有地方之责。则饷糈不匮。州县听令。乃于军务有益。中堂为 国宰辅。为柱石臣。此等大政。非中堂不能进言。林翼幼年。即见外省督抚惟陶文毅林文忠与祁竹轩卢厚山先生之心术德量。与中堂心术德量同。又林翼幼年。因见陶文毅请其密保林文忠伊莘农先生作两江替人。文毅深以为然。事关大局安危。及早补救。实有大功于 国家。即一时未蒙采纳。亦不失为忠爱之言。如竟 俞允。则举一人而一省受福。天下受福矣。或疑贼必全窜江西。江西必不支。夫江西不支无碍于鄂。亦无碍于天下。四川不支则楚与秦均不安矣。两利两害。择其轻重。惟中堂密酌。林翼人微言轻。而救蜀救鄂。舍此则必无良法。如蒙采纳一二。即密傅澹村蕙生。及同城大员。公同密商拟稿。须嘱之蕙生。精心结撰。将利害得失之故。明白晓畅。尤以必得总督为要着。切嘱其勿草草也。专此密陈。敬请采择酌度。
致两司书
胡林翼
宜昌以陈守洪钟委署为是。安常处顺。循分供职。必可不负也。佐杂必不能不循资格。不循资格。则司中吏胥。高下其手。而撞骗万端。司中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