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整顿货厘盐厘。各省每年限定酌拨数万两协济海防。以上数端。皆开源之事也。若夫裁艇船以养轮船。裁边防冗军以养海防战士。停内府不急之需。减地方浮滥之费。以裨军实而成远谋。亦节流之大者。苟非上下一心。内外一心。局中局外一心。未有不半途而废者矣。
一原奏用人一条。拟派统帅责成经理。及遴选得力提镇将领为之分统。查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灵通。惟地过长。事体烦重。一人精力。断难兼顾。各督抚未必皆深知洋务兵事。意见尤不能尽同。若责成统帅调度。既恐扞格不行。若会同各省商筹。又恐推诿贻误。从前办粤捻各贼。何尝不屡简统帅。臣亦曾备位其间。深知其苦。饷权疆政。非其所操。不过徒拥空名。而各省督抚。仍不能不问兵事。畛域分则情形易隔。号令改则将士难从。是欲一事权而反紊也。何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路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济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窃计北洋三省设一统帅。即才力倍于臣者。尚虑不能肆应。南洋四省。口岸更多。似亦非一统帅所能遍及。若因创设铁甲兵船等项。须责成大员督筹经理。如前江西抚沈葆桢。前江苏抚丁日昌。皆究心此事。熟悉洋情。似堪胜任。至丁日昌拟设北东南三洋提督分统各船。不为无见。但文武兼资。素习风涛。驾驭轮船操法者。实不易得耳。抑臣更有陈者。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洋人入中国已三十余年。驻京已十余年。以兵胁我。殆无虚岁。而求练达兵略。精通洋法者。恒不数觏。由于不学之过。下不学。由于上不教也。军务肃清以后。文武两途。仍舍章句弓马。末由进身。而以章句弓马施于洋务。隔膜太甚。是以沈葆桢前有请设算学科之奏。丁日昌前有武试改鎗之奏。皆格于部议不行。而所用非所学。人才何由而出。近时拘谨之儒。多以交涉洋务为浼人之具。取巧之士。又以引避洋务为自便之图。若非 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立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臣愚以为科目即不能骤变。时文即不能遽废。而小楷试帖。太蹈虚饰。甚非作养人才之道。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现在京师既设同文馆。江省亦选幼童出洋学习。似以辟西学门径。而士大夫趋向犹未尽属者何哉。以用人进取之途。全不在此故也。拟请嗣后凡有海防省分。均宜设立洋学局。择通晓时务大员主持其事。分为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位化学电气学数门。此皆有切于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原。外国以之黜陟人才。故心思日出而不穷。华人聪明才力。本无不逮西人之处。但未得其法。未入其门。盖无以鼓励作新之耳。如有志趣思议。于各学略通一二者。选收入局。延西人之博学而精者。为之师友。按照所学浅深。酌给薪水。俾得研究精明。再试以事。或分派船厂局。或充补防营员弁。如有成效。分别文武。照军务保举章程。 奏奖升阶。授以滨海沿江实缺。与正途出身无异。若始勤终怠。立予罢革。其京城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习算学生。及出洋子弟。学成回国。皆可分调入局教习。并酌量派各机器局各兵船差遣。如此多方诱掖。劝惩兼施。就所学以课所能。即使十人中得一成就。已多一人之用。百人中得十成就。已多十人之用。二十年后。制器驶船。自强之功效见矣。
一原奏持久一条。窃以古无久而不敝之法。惟在办事之人。同心协力。先后相继。日益求精。不独保境息民。兼可推悟新意裕财足用。如泰西各国皆起于弹丸之地。创造各样利器。未及百年。而成就如此之精。规画如此之远。拓地如此之广。岂非其举国上下积虑殚精。人思自奋之效乎。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构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惟有中外一心。坚持必办。力排浮议。勿以成格为万不可破。勿以风气为万不可开。勿急近功。勿惜重费。精心果力。历久不懈。百折不回。庶几军实渐强。人才渐进。制器渐精。由能守而能战。转贫弱而为富强。或有其时乎。是天下臣民所祷求之者也。
海防条议
丁日昌
一练兵。原奏称陆路之兵。固宜益加训练。外海水师。尤当益事精求。各口岸固须设防。然非有海洋重兵可迎剿。可截击。可尾追。彼即可随处登岸。使我有防不胜防之苦等语。是所注意者。在于要口设防。不效从前零星散漫。即兵法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之意。查十余年来。泰西凡三大战。一曰英法照士攻俄之战。开之初。英法即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