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3-.经世文编

9-皇朝经世文续编-清-饶玉成-第282页

撤而聚之。是在兵部之精审。督抚之体察。未可卤莽以从事耳。诚使行臣之说。缺出不补。不过六年。五万可以裁毕。以一马二步计之。每年可省饷银一百二十万。十年以外。于经费大有裨益。此项银两不轻动用。督抚岁终奏解。户部另行封存。专备救荒之。永塞开捐之路。养兵为民也。备荒亦为民也。塞捐以清仕途。尤爱民之大者也。一分一毫。
天子无所私利于其间。岂非三代公心。贤于后世搜括之术万万者哉。若夫训练之道。则全视乎  皇上精神之所属。臣考 本朝以来。大阅之典。举行凡二十余次。或于南苑。或于西厂。或于芦沟桥。玉泉山。  天弧亲御。外藩从观。军容一肃。藩部破胆。自嘉庆十七年至今。不举大阅者四十年矣。凡兵以劳而强。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营之兵。既不经战陈之事。又不见搜狩之典。筋力日懈。势所必然。伏求  皇上于三年之后。行大阅之礼。明降  谕旨。早示定期。练习三年。京营必大有起色。外省营伍。势难遽。求  皇上先注意数处。物色将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一镇之中。有十余镇可为腹心。五十余万之中。有十余万可为长城。则缓急之际。隐然可恃。
天子之精神一振。山泽之猛士云兴。在我  皇上加意而已。昔宋臣庞籍。汰庆历兵八万人。遂以大苏边储。明臣戚继光。练金华兵三千人。遂以荡平倭寇。臣书生愚见。以为今日论兵。正宜法此二事。谨抄录乾隆增兵。嘉庆道光减兵三案进呈。伏乞  饬下九卿科道详议。斯道甚大。臣鲜阅历。不胜悚惶待命之至。
整顿营务议             
龙汝霖
某谨案体察晋省防务情形一疏。奉 朱批即实力整顿毋得稍涉懈钦此。伏思整顿营务之法。首曰练兵。而其要领一曰选将。其机括一曰除弊而已。近来各省营伍。积习日深。牢不可破。即如营员之补署。不考技艺贤否。以奔走应对为能。而钻刺夤缘亦间有之。及挑补兵丁。除虚冒廪粮。稽延建旷外。又复以老弱与吸食洋烟者充数。而各署之伴当。以及杂色夫役。占侵不少。复不入伍同操。加以经制月饷。本属无多。而无名之摊派。一一取给焉。兵丁所得益微。不得不兼营别业以餬其口。于是视训练为虚文。即按期应操。不过饰为美观之具。甚且因平素驾驭无方。兵丁挟制其千把。千把挟制其参游。瞻顾因循。苟且由此而生。废弛因此而甚。虽经大吏随时整顿。而相习成风。几有积重难返之势。近年迭奉部咨。蒙 奏准防剿之事。武员各归文员调遣。缉挐抢重案。不准营弁捏报。协获挑补兵丁。亦由营员报明地方官拣选等因。原于调遣稽核之中。寓整饬戎行之意。即从前颁行中枢政考各书所以搜军实者。条例亦纤悉具备。今欲除积习而挽颓风。亦惟就旧制而申明之。由部议而推广之。事总期其可行。弊亦去其太甚。但能行以实力。营务当为改色。请撮举其节目。曰慎补署。课材。严密考。是为择将之法。除杂派。筹犒赏。禁洋烟。是为兵之法。和文武。联兵勇。合操防。是曰化散为整之法。革名粮。核虚冒。稽建旷。是曰化贪为廉之法。勤缉捕。戢纵恣。斥干预。是曰化暴为良之法。挑精锐。习技艺。缮器械。是曰转弱为强之法。然自古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兵。是又在将领得其才。操纵得其术耳。抑更有请者。时穷固不妨补苴法制以救时。而法敝又当损益时宜而变法。窃查山西额设兵丁二万二千八百五名。咸丰三年裁兵案内。两镇共裁去兵二千一百六十六名。于省城添募精兵一千名。实存兵二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名。除抚标及两镇标额设标兵外。分为四十余营。再分为各州县之城守塘汛。以为协守城池监狱。及查挐盗贼。护送粮饷。递解人犯。传送营中公文之用。立法之初。原以承平无事。一则散强悍之徒。使无尾大不掉之患。一则塞空虚之地。使无照顾不及之虞。其用意至深且远。无如日久弊生事。事皆同虚设。转为缺额影射。老弱充数地步。及一旦征调。往往于各墩汛零星抽拨。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识。阵武散漫。心志猜离。在朝廷养兵。原欲收枭悍之辈。以人之生。及其用兵。不啻驱乌合之众。而致人之死。以故经制之兵无益。不得已而用召募。召募之费太烦。不得已而行团练。库帑日匮。贼势日张。未必不由如此。
窃以为无事之日。兵制合不如分。有事之秋。兵制又分不如合。拟请仿明于忠肃立十大团营之制。于通省营汛中。抽调精壮者一万三千人。以为选锋。一千名为一营。立为十三团营。统以副参大将。分布四边要隘。划境而守。南则蒲州茅津泽州各置一营。相联之地。归其控制。东则潞安盂寿灵邱新平各置一营。北则得胜路杀虎口水泉营。西则保德碛口吉州各置一营。以附近之营兵并之。不愿远驻者。听于防所另募。平时联络一气。每年冬间与左右邻营会哨一次。其操练之法。用实艺不用虚套。按日由总统官校阅。习熟勤慎者记名分别犒赏拔补。而严重缺额役使之禁。大阅之年。亲巡各营。试其优劣。待以不次之赏。必行之罚。期年以后。可以成劲旅。倘一旦有警。如贼来中路。以本路之团营出战。命近左之团营为策应。近右之营为犄角以佐之。而南北镇帅。更率锐师以为后援。贼来他路亦如之。逗留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