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普賢菩薩(至)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
△二釋。
所謂或依一切莊嚴住。
然依異者。由於心樂。有差別故。上一樂飾好故。
或依虗空住。
樂無礙故。
或依一切寶光明住。
樂即質光故。
或依一切佛光明住。
怖眾苦故。
或依一切寶色光明住。
愛離質光故。光作寶色。非寶發光。
或依一切佛音聲住。
奉聖教故。
或依如幻業生大力阿脩羅形金手住。
求神護故。
或依一切世主身住。
求天護故。
或依一切菩薩身住。
菩薩願力所任持故。
或依普賢菩薩願所生一切差別莊嚴海住。
普安眾生故。如何廣大世界。依有情等小類而住。此有二義。一外由內感。故說依身。此復有二。一宿因力。頌云。業力之所持故。二現在轉變力。即世主菩薩神力任持。攝屬己故。二由無漏體事。大小無礙。得相依住。
△三結。
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
△二頌有二十二。文分兩別。初總顯。
爾時普賢菩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徧滿十方虗空界(至)處處現前皆可見。
一切世界依佛神力而住。故梵本云。一切依佛神通現。長行不列者。若列則餘九非佛神通故。偈以此文。該於前十。皆佛神力。
△二別頌前文。分九。初依莊嚴住。
或有種種諸國土(至)熾然普現光明海。
舉能顯所。莊嚴之具。皆寶成故。
△二依空住。
或有清淨光明剎依止虗空界而住。
△三依寶住。
或在摩尼寶海中復有安住光明藏。
△四有一頌依佛光住。
如來處此眾會海(至)眾生見者心歡喜。
稟佛教光。成世界故。
△五寶色光明住。
有以摩尼作嚴飾(至)覆以妙寶光明網。
以嚴及覆。影顯依住。
△六有二頌。佛音聲住。
或有剎土無邊際(至)常見無央廣大寶。
謂妙善所惑音聲。有威神故。
△七有一偈。頌七八二住。
或有住於金剛手(至)常於此處轉法輪。
兼顯說法。
△八有六偈。頌依菩薩身住。
或依寶樹平均住(至)斯由業力之所化。
若樹若水。皆菩薩身。菩薩現故。長行但云菩薩。此中兼依佛身。此中雖有願力。是上宿善所持。非普賢願。
△九餘八頌。皆頌普賢願所生住三。初廣大國土周法界故。
或有國土周法界(至)佛力顯示皆令見。
前偈明淨識所生。心外無體。故如影像。後偈難思業起。起不離空。
△二明微細國土調生自在。
一一國土微塵內(至)毗盧遮那悉能現。
然佛力現此。亦普賢願収。故二段文皆兼佛力。
△三彰剎體性結歸有在。
一切廣大諸剎土(至)廣大業力之所持。
初偈明剎依性有。有即非有。次半成壞更起。猶若尋環。後半結歸普願。兼顯廣業。
△三形相亦通染淨。初長行三。初標。
爾時普賢菩薩(至)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
△二釋。
所謂或圓或方或非圓方(至)或如眾生形或如佛形。
非圓方者。三維八隅。皆非圓方。故云無量差別。山燄形者。如山似燄。皆取上尖。對上方圓等故。餘並可知。
△三結。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二偈頌有十。分二。初一總讚勸觀。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至)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諸國土海種種別(至)汝等咸應共觀察。
△二餘七正頌前義。兼舉因顯果二。初二頌前十段。
其狀或圓或有方(至)斯由業廣意無雜。
摩尼輪者。即水漩之類。淨燄莊嚴。頌上山燄門闥競開。義兼宮殿。
△二七頌前無量差別二。初剎由因異。
剎海無邊差別藏(至)諸流轉法恒如是。
△二有四頌。自在由佛。
一毛孔內難思剎(至)毗盧遮那法如是。
一毛孔內難思剎者。更有一理。謂修行者居自報土。各各不同。佛攝眾生。所現國土似彼報故。重重而現。不離一毛。
△四剎體唯約淨剎。文二。初長行。
爾時普賢菩薩(至)或以佛言音為體。
略辨二十種體。然其剎體。諸教不同。或以八微為體。或以唯心為體。或法性為體。或一切法為體。今皆具之。謂眾寶等即是八微。加佛音聲。即九微也。一念心現。是唯識頓變。佛變化者。或通果色。或一切法。令三世間互相作故。又融上諸說。為無礙剎體。言日摩尼輪。即日輪也。香通質氣。佛言為體者。無礙體事故。又依如來說力起故。
△二偈頌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