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慧。亦是梵本之漏。注脫之者。誤安貝葉。
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九下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至)或名帝釋弓。
如來念定之弓。以明利箭。能射業惑阿脩羅故。然舊經云法命主。意取帝釋。以法教命。為天主故。今云其弓。但一事耳。若作宮室字。以處取人。大同晉本。
或名無常所或名覺悟本(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十上方。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至)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三類通一切。謂盡十方。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至)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準四諦品。更有舉此。例餘十方。亦如娑婆。互為主伴。
△四釋差別所由。
如世尊昔為菩薩時(至)如是知見而為說法。
由隨物故。此有二意。一自既由於差別名言等。而得成就。今還倣古。以差別熟他。二昔菩薩時。隨機調物。今時出世。稱本立名。如昔教眾生。令空妄境。今成正覺。為立超境界名。他皆倣此。而得成熟之言。通自他也。
○四聖諦品第八
△釋此一品。五門分別。
初來意者。此品廣前種種語業。即答前佛說法問。亦遠答前會佛演說海之一問故。既知佛可歸。次知法可仰。上名隨物立。今法逐機差。故次來也。
二釋名。言四聖諦者。聖者正也。無漏正法。得在心故。諦有二義。一者諦實。二者審諦。言諦實者。此約境辨。謂如所說相。不捨離故。真實故。決定故。謂世出世二種因果。必無虗妄。不可差失。言審諦者。此就智明。聖智觀彼。審不虗故。凡夫雖有苦集。而不審實。不得稱諦。無倒聖智。審知境故。故名聖諦。故瑜伽九十五云。由二緣故名為諦。一法性故。二勝解故。愚夫有初無後。聖具二故。徧說聖諦。四謂苦集滅道。總云四聖諦。帶數釋也。性相云何。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寂靜名滅。謂即涅槃。出離名道。謂止觀等。此約相說。通大小乘。智論云。小乘三是有相。滅是無相。大乘四諦。皆是無相。涅槃云。解苦無苦。名苦聖諦。謂達四緣生故。空則超筌。悟旨成大。又涅槃云。凡夫有苦而無諦。二乘有苦有諦。而無真實。菩薩無苦有諦。而有真實。謂若苦即諦。三塗之苦。豈即諦也。二乘雖審知之。而不達法空。不見真實。又二乘雖知苦相。不知無量相。故大經云。苦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瑜伽說。苦有一百一十。然此經中。雖彰名異。即表義殊。以名必召實故。是無量四諦義也。約一界一諦。即有十千娑婆。四諦有四百億十千名義。而文義包博。言含性相。文究此四。非唯但空。便為真實。今了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無苦無集。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不取不捨。同一實諦。故斯一品。有作無作。有量無量。皆在其中。準第五地中。復以十重觀察。至下當明。
三宗趣者。以無邊諦海。隨根隨義。立名不同。徧空世界。以此為宗。務在益物。調生為趣。又上二皆宗。發生淨信為趣。
四解妨。難問既彰。佛語業答說法。問佛所說法多門。何以唯陳四諦。答以名雖在小。義通大小。事理具足。謂苦集二諦是世間因果。所知所斷無改易故。滅道二諦出世因果。所證所修事決定故。知斷證修。能運眾生。到彼岸故。世界有異。此獨無改。況無量無作。何義不收。是故約此。以顯差別。又為破計引機故。謂演彼聲聞。四諦局法。令亡所執。引入一乘無邊諦海。故約此辨。何以四諦皆帶苦言。謂苦滅聖諦等。然謂生苦之集。故云苦集。盡苦之滅。名為苦滅。至苦滅之道。名苦滅道。不得單言苦道。以道非生苦。不同集故。又非滅苦。不同滅故。能證滅苦。故云苦滅道。
五正釋文一品分二。初標告。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
△二正釋四。初娑婆諦名。二隣次十界。三類通一切。四主伴無窮。然此望前品。略於單說四洲。就初二中。一一方內。文各有二。一別別諦名。二結數辨意。然其立名。或有因從果稱。果藉因名。約事約理。或總或別。如文當知。初娑婆中列內四諦。即為四別。初苦聖諦。
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
罪者摧也。謂摧壞色心故。
或名迫逼。
不可意境。逼迫身心。此二總顯。
或名變異。
壞苦。
或名攀緣。
追求苦。
或名聚。
五盛陰苦。
或名刺。
從喻立名。如刺未拔。
或名依根。
由苦能生一切惡也。
或名虗誑。
於下苦中。能生樂想。
或名[病-丙+(雍-〦)]瘡處。
此喻二苦。有[病-丙+(雍-〦)]瘡處。性自是苦。此如五陰苦。若加手等觸。苦上加苦。是苦苦。
或名愚夫行。
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覺。若置眼內。為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