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运先得成就。然后证大菩提。譬如树之生果。先有花庄严也。第十八意生身门竟。
第十九五无间业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萻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魏云。入于无间。唐云。堕阿鼻狱)
疏曰。约世事论五逆。定堕无间。故名五无间业。约观心论五逆。定能无间。证入佛法。故亦名五无间业。一则堕狱。一不堕狱。故大慧意欲双问之也。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三。初泛标五名。二约观心释。三约世事释。
今初
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音弑)父(弑)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二云。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
二约观心释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唐云。谓引身爱与贪喜俱。如母养育)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唐云。何者为父。所谓无明。令生六处聚落中故。)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疏曰。十二缘中之爱支。与贪喜俱。能润生故。名之为母。其无明支。能发业故。名之为父。断此发业润生二惑。名害父母。则得无间证三乘果也。
彼诸使不现。如鼠毐发诸法。(魏云。谓诸使如鼠毒发。唐云。谓随眠为怨。如鼠毒发)究竟断彼。(魏云。拔诸怨使根本不生。)名害罗汉。
疏曰。下文旣以心王譬佛。故今直以随眠心所譬罗汉也。不现。即随眠也。无漏种子。不名粗重。不名随眠。有漏善及无覆无记种子。但名粗重。不名随眠。有覆无记及不善种子。亦名粗重。亦名随眠。今云诸使随眠。即指不善有覆心所之种子也。鼠毒发者。鼠之啮人。疮虽已愈。其毒遇雷即发。众生诸使种子亦尔。未遇缘时。不可得见。遇缘即发。故断彼时。名为观心害阿罗汉。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魏云。五阴异相。唐云。诸蕴异相)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疏曰。僧伽名和合众。以其异姓同居。而无乖诤故也。观心五阴异相和合。成假名我。破此我执。故名破和合僧。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魏云。谓自相同相见外自心相八种识身。唐云。谓八识身妄生思觉。见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脱无漏恶想。(唐云。恶心。)究竟断彼七种识佛。(魏云。八种识佛。唐云。八识身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疏曰。佛者。觉也。识者。了别也。八识皆以了别而为行相。故名为佛。前七为能熏。第八为所熏。前七为所持。第八为能持。前七为能依。第八为所依。前七现行为所生。八中种子为能生。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本唯心现。心外无法。前七不觉。妄起我法二执。二执所熏种子。藏在第八识中。复起二执现行。染污不净。故名为血。前七血出。则第八之血亦出矣。三解脱者。一空一切空。十界皆空。一无相一切无相。十界皆无相。一无作一切无作。十界皆无作。性绝二边。故名无漏。无所不破。故名恶想。此是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能令第七前五永断现行。能令第八永断种子。故云断彼七种识佛也。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魏云。是名内身五种无间。若善男子善女人行此无间。得名无间者。无间者。名证如实法故。唐云。是为内五无间。若有作者。无间即得现证实法)
疏曰。约观心释。故名为内。非谓在身内也。入无间三昧。不出观而证真如。无有能为之间隔者。能证所证平等平等。故亦名无间等也。二约观心释竟。
三约世事释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魏云。谓杀父母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唐云。谓余教中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唐云。若有作者。于三解脱。不能现证)
疏曰。约世事释。故名为外。非谓在心外也。此五逆罪。诸罪中最。纵令取相无生忏悔。但可转重令轻。然于现世。决不能入无间三昧。证三解脱也。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唐云。惟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
疏曰。此释疑也。谓如佛在世时。文殊仗剑害佛。央掘指作花冠。岂非亦是无间重罪。何以现证解脱。故今释云。此为劝发实造罪者。令其除疑悔过。化现为之。非是实造逆罪。而得现身证解脱也。
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魏云。若犯五重无间罪者。毕竟不得证入道分。唐云。若有实造无间业者。终无现身而得解脱)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唐云。唯除觉了自心所现身资所住。离我我所分别执见。)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魏云。于无量无边劫中。遇善知识。于异道身。离于自心虚妄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