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者。彼皆非有。餘界趣處。除地獄北州。七皆通二。謂成熟及現行。然鬼傍生。有處中業。若於色天。唯有律儀。即定道戒。無處中故。三州欲天。皆具二種。即律儀處中。然欲天中有定道律儀。亦無別解。不許天中住梵行故。准彌勒問論。說有少別。地獄北州。意三業道。以畢竟有。非是現有。此但成熟。非是現行。八難地故。或輕微故。前七業道亦應非有。此論上亦除鬱單越。餘三天下。受十業道。既不說受。明知彼無鬼畜二趣。下云亦無受法。故亦非有。雖有不殺等。以不受戒。不成別解。以輕微故。前七業道(乃至)輕微故。成善業道故。三妙欲天具有十善。問論云。雜受法。有受法。雜受果處。非是難地。有法故。具十善道。或雜受法。法有處中。有受法。謂律儀。色天亦受。論云。色界天中。有受法現行。受善法攝取故。此說別解菩薩律儀。又說彼有無漏善業道。然不說受。以先得故。欲界天中。許有無漏受法得。初入聖故。文中不說。三洲受無漏者。以極成故。又云無色界中。唯有心業道。以成熟業。非是現有。以不受故。或心業道。彼可現有。言成熟業。據前七說。成定道故。非是別解脫。諸定成熟。皆是無表。非有表故。前來所說。多據別受。若自性成。不妨北洲三惡道有。以有信等善故。或輕微故。不成業道。有處中故。得有信等。若准菩薩三聚淨戒。既通五趣。十善亦爾。菩薩瓔珞本業經中。許皆通故。即通五趣。皆有十善。許皆受故。然除無色。無趣大故。

  八得果差別者

  初明不善。准十地第四說。不善業各有二果。異熟等流。彌勒問論第三。瑜伽第九。及第六十。雜集第九。俱舍十七。薩遮第四。各說有三。加增上果。據法士用。亦得有士用果。然諸論中。多約人士夫。不說得士用。然異熟果。瑜伽等中。多增上說。受地獄。十地雜集。據各三品。名三惡趣。受異熟果。諸文受果。多分相似。且引十地受二果言。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果。一者短命。二者多病。餘異熟同。但等流別。盜等流二。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婬等流二。一者奴不貞良。二者妻相諍。不隨己心。妄語二者。一多被誹謗。二恒為多人誑。兩舌二者。一得破壞眷屬。二者得弊惡眷屬。惡口二者。一常聞惡聲。二所有言說。恒多諍訟。綺語二者。一所說正語。人不信受。即不威肅。二所有言說。不能辨了。貪欲二者。一貪財恒無厭足。即貪增。二者多求恒不從意。瞋恚二者。一常為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為他所惱害。即瞋增。邪見二者。常生邪見之家。二心恒謟曲。即痴。增上果者。雜集俱舍。略云殺生業。外乏光澤。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坌。虗誑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高下險阻。麤惡語故。居地鹹鹵。磽确穢惡。雜穢語。時候乖變。貪欲故。果變尠少。瞋恚故。果味辛辣。邪見故。果味辛苦。或全無果。瑜伽六十。說之處廣。恐繁不引。二十善果者。有漏得四。除離繫。無漏得四。除異熟。若互相資。具得五果。雜集俱舍彌勒問論。多翻上說。然異熟果。通生三界。離繫果者。通得三乘。如前三乘差別文引。又前三果。如十輪經第八第九。薩遮尼乾子經第三四說。無垢稱經第一。明說增上果云。菩薩證得大菩提時。壽量決定。大富梵行。言誠諦。常以耎語。眷屬不離。善宣蜜意。離諸貪欲。心無瞋恚。正見有情來生其國。彼自性有等流果。望菩薩感。即增上果。又彌勒問論。引婆伽羅龍王所問經中。十善業道。各得十果。且不殺生。得十種離煩惱熱清凉之法。一施無畏。二住大慈。三斷煩惱。四取無病。五長壽因。六非人護。七睡窹安。八不惡夢離怨恨心。九不畏外道。十退生天中。

  九依境者

  瑜伽六十云。殺生邪行。妄語離間。麤語瞋恚。此六業道。有情處起。雖於非情亦起瞋。或輕非業道。不與取貪欲業道。資財處起。通情非情。綺語業道。名身處起。緣餝詞故。邪見業道。諸行處起。猶於善惡行。生誹謗故。准俱舍論第十六云。謂殺麤語瞋。有情處起。偷邪行貪。眾具處起。唯邪見一。名色處起。虗誑離間雜穢語三。名身處起。二於所說。名據增故。不爾可通。由起修意。有表無表。加行後起。方便究竟。如是多門。廣如前引。諸經論文。恐繁且止。

  十問答者

  一問出體之。所有三業。皆思為體。何故業道。契經中言。由身三種故思造業。作及增長不善故。能生苦果。
  答成業釋云。此經意說。能動於身。以身為門。身為依處。緣殺盜婬為境。思業為因。能感苦果。異熟名身三種故思造業。非即是身表色為業。
  二問既唯思業。經何說二。所謂思業。及思已業。
  答即前所說三種思中。初二種思。名為思業。第三一思。名思已業。無違經過。
  三問若三種業。俱思為體。於散亂心。及無心位。爾時無思。如何得有名具律儀不律儀者。
  答言由差別所熏成種。不損壞故。名律不律者。
  四問何名損壞。
  答謂若思能發於表。因此棄捨善惡律儀。及餘捨因。亦能損壞處中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