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
  問。大不善地。
  答。一無慚。二無愧。
  問。小煩惱地。
  答。一忿。二覆。三慳。四嫉。五惱。六害。七恨。八謟。九誑。十憍。
  問。不定地。
  答。一貪。二嗔。三慢。四疑。五睡眠。六惡作。七尋。八伺。
  問。小乘執法。理在不疑。既悟我空。何有執我。
  答。此說宗徒。非預聖者。至如我等。宗大乘教。豈能皆悟法空理也。

  八十八使

  問。八十八使。
  答。將十煩惱。於三界中。各四諦下。約具不具。說八十八。
  問。十煩惱。
  答。一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將第六不正見一法。開之為五。一身見。二邊。三邪。四見取。五戒禁取。成十煩惱。
  問。請合八十八使。
  答。俱舍頌云。苦下具一切。集滅離三見。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恚。且釋頌。苦下具一切者。十煩惱也。集滅離三見者。除身及邊。戒禁取。道除於二見者。除身邊二見。上界不行恚者。謂上二界各四諦下。皆無有嗔。
  請合其數。
  答。謂苦下十。集滅各七有十四。合苦下十。成二十四。兼道諦八。成三十二。上二界中於八諦不。各除一嗔。有七八五十六。并前三十二。成八十八。
  問。八十八使。何煩惱也。
  答。是分別。是發業。
  何以故。
  答。俱生不判諦。此既判歸四諦。知是分別。
  問。俱生既不判諦。如何分別。
  答。分品類故。三界九地。每地九品。有八十一。
  問。法體多少。
  答。即十煩惱。其俱生者。微細難明。故分品類。
  問。何知俱生。
  答。分別不分品故。此既分品。知是俱生。
  問。何故分別不分品也。
  答。麤故易知。不消細分。判歸四諦。已見頭數。
  問。何故俱生不判諦也。
  答。由細難明。故須細分。如世米粟一合。有六千數。須以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方知其數。

  潤惑生數

  問。潤生煩惱三界九地。性等差別所潤生數。
  答。欲界九品。具不善性。及有覆性。共潤七生。謂獨也二。共也二。獨也一。共也一。獨也半。共也半。為七生。若上二界定力攝伏。唯有覆性。不多潤生。
  問。獨也等。
  答。上上品獨潤二生。上中品上下品共潤二生。中上品獨潤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共潤一生。下上品獨潤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共潤半生。故云爾。

  執障二義

  問。執者何義。
  答。封著之義。謂同時一聚心心所法。封閉人法。堅著不捨。名之為執。
  問障者何義。
  答。覆礙之義。謂覆蔽真心。礙智不起。名之為障。
  問。執有我法。障有幾種。
  答。總有二種。謂煩惱所知二障。
  問。煩惱何義。
  答。擾也亂也。擾亂有情故名煩惱也。
  問。此煩惱障作何釋。
  答。煩惱即障持業釋。
  問。所知障幾。
  答。智所知境。名所知。被此染法障所知境。令智不知。名所知障。
  問。此作何釋。
  答。所知之障。
  作依主釋。何非持業。
  答。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故非持業。
  問。二障頭數是同是別。
  答。同是根隨二十六惑。
  問。既同根隨。何稱二障。
  答。由貪上有擾惱用。名煩惱障。有覆蓋用。名所知障。
  問。下劣受等。能障上定。亦所知攝。豈唯根隨。
  答。由同障事。名所知障。
  問。煩惱障何。
  答。障大涅槃。令諸有情。流轉生死。
  問。所知障何。
  答。障大菩提。令諸有情。不得大覺。
  問。既障菩提。何不名能知障。
  答。據理亦得。
  問。執之與障。是同是別。
  答。根稍有異。何以故。我法二執為障根本。生餘障類。
  問。執生障時。為通為別。
  答。別。謂我執為根。生諸煩惱。法執為根。餘障得生。
  問。此二障染有殊否。
  答。有分別者。名之為麤。有俱生者。名之為細。
  問。何名分別。
  答。強思計度而生起故。
  問。何名俱生。
  答。與身俱生。任運起故。
  問。分別俱生。先斷於何。
  答。分別之障先斷。於見道一時頓斷。俱生之障修道位中分分漸斷。至金剛心時方能斷盡。
  問。斷此二障於大小乘差別如何。
  答。二乘唯斷煩惱障。大乘雙斷。
  問。此二障染以何方便能斷。
  答。見前先伏。入見方斷。其斷伏道三乘有異。如後三乘五位中辨。

  我法二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