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惑。轉二空智。第七仗之。得下品轉。復有頌云。分別二障極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第七修道除種現。金剛道後總皆無。修道即第八地。以八地中。無功用。行。方為真修實斷。故我恒摧。法執猶間。以有種故。故唯中品轉也。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頌第七識。上品轉智義。以前初地。下品轉智。我法二執。俱間起故。無功用行。名中品轉。但我恒摧。法猶間故。皆非最極。直至如來究竟位中。煩惱所知。種現俱盡。平等性智。方得圓滿。名上品轉。所被之機。機者。會也。啐啄同時。名為機會。他受用身。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他受用身。即能被之佛。十地菩薩。乃所被之機也。第七識章竟。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
  頌第八識。於四性中。唯是無覆無記性故。以其不與煩惱俱故。名為無覆。性是平等無違拒故。名為無記。唯識論云。何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於一切位。恒與此五心所相應。謂觸。作意。受。想。與思。俱是徧行心所攝故。論云。如何此識。非別境等。心所相應。曰。互相違故。謂欲。希望所樂事轉。此識任業。無所希望。勝解。印持決定事轉。此識瞢昧。無所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明記。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剎那別緣。慧。唯簡擇得等事轉。此識微劣不能簡擇。故此不與別境相應。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應。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界地隨他業力生
  頌第八識。隨諸善惡業力。引於三界九地。五趣之中。受真異熟。為總報主。以與前七。色心等法。為依止故。以彼能為趣生體故。何偏為體。曰。具四義故。一謂實有。二恒。三徧。四謂無雜。故能為體。八識之中。唯第八識。全業招果。自唯無記。招他業故。前六一分。亦無記故。唯第七識。全非業招。自是有覆。非他業故。前六一分。善惡業故。無記之法。如彼乾土。不能相握。自成一聚。故須直用。善惡業力。如水膠等。和彼乾土無記之法。令成器聚。若善惡法。如木石等。自成器聚。不假他力。故非業招。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頌言二乘。簡非大乘。謂第八識。行相微隱。淺智難知。故曰不了。不信有此第八識體。曰迷。唯以第六受熏持種。曰執。唯識論云。云何應知。此第八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問也。聖教正理。為定量故。答也。是故論主。廣引三經四頌。四教十理。證有此識。云何聖教。若阿毗達摩經。解深密經。并楞伽經。此大乘三。若大眾部。阿笈摩經。上座部。分別論。化地部。說一切有部。增益經。此小乘四教。云何正理。十證頌曰。持種異熟心。趣生有受識。生死緣依食。滅定心染淨。此頌具含十理。一持種心。二異熟心。三趣生體。四有執受。五壽煖識。六生死時。七緣起依。八識食體。九滅定心。十染淨心。先引聖教。若大乘阿毗達摩經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頌第八識。自性微隱。故以作用而顯示之。頌中初半。顯第八識為因緣用。後半。顯與流轉還滅作依持用。界是因義。即種子識。無始時來。展轉相續。親生諸法。故名為因。依是緣義。即執持識。無始時來。與一切法。等為依止。故名為緣。謂能執持。諸種子故。與現行法。為所依止。由此有諸趣者。由有此識。執持一切順流轉法。令諸有情。流轉生死。雖惑業法。皆是流轉。而趣是果。勝故偏說。或諸趣言。通能所趣。諸趣資具。亦得趣名。諸惑業生。皆依此識。是與流轉作依持用。及涅槃證得者由有此識。執持一切順還滅法。令修行者證得涅槃。此中但說能證得道。涅槃不依此識有故。或說所證。是修行者。正所求故。或此雙說。俱是還滅品類攝故。今此頌中。諸所說義。離第八識。皆不得有。即彼經中。復說頌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斯建立。阿賴耶名。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梵語阿陀那。此云執持。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結生即投胎時)。故說此識。名阿陀那。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曰甚深。趣寂種性不能通達。故曰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緣擊便生轉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瀑流。凡即無性。愚即趣寂。恐彼於此。起分別執。墮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我世尊。不為開演。唯第八識。有如是義。入楞伽經。亦作是說。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此頌喻也)。藏識海亦然。境界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此頌法也)。眼等諸識。無如大海恒相續轉。起諸識浪。故知別有。第八識性。已上所引大乘四頌。總證第八識。名持種心義○又大眾部。阿笈摩經。密意說此名根本識。是眼等識。所依止故。譬如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