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4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摩诃止观贯义-明-天溪-第22页

  四學大方便(四)  五牢強精進(五)
三結(修)
三正修中觀(二)
  一標(三)二釋(二)
一釋所觀無明(二)
  一舉二智為例(無)二出今觀無明(二)
一明二智是無明惑(二)
  一二智還成惑(今觀)二此惑是智障(三)
  一正示(此)  二舉例(例)  三合明(此)
  二出二智即無明相(云)
二出能觀中觀(三)
  一列(觀)二釋(三)
一觀無明(三)
  一標定惑境(一)二正修止觀(二)
一利根直觀(二)
一觀門(三)
  一四句觀破(觀)二觀解現前(三)
  一法(作)  二譬  三合(起)
三結三觀名(前)
二止門(三)
  一四句止破(復)  二止解現前(如)  三結三止名(前)
  二鈍跟轉觀(復)
三結示觀門(如)
二觀法性(三)
  一標定惑境(二)二正修止觀(二)
  一直觀(為)  二轉觀(如)
三結示觀門(雖)
三觀真緣(三)
  一標定智明(三)二四句止觀(二)
  一正觀(如)  二得悟(四)
三四門得道(三)
  一標示(若執)二釋明(三)
  一示四門緣說得道(若得)二出經論隨緣異說(二)
  一經說(所)  二論申(諸)
三結用門修觀得道(若用)
三結責(經)
三簡(二)
  一法性無明互顯(問)  二法性無明相即(問)
  四明位利益○
  三結破徧(前)
○四明位利益(二)
  一標示中觀(四)二釋明觀位(二)
  一標(修)二釋(三)
一明前修證高遠(二)
  一出二處修中(若)  二判於凡無益(如)
二明今雙流修證(三)
一明修中發似(二)
  一正明(今)  二例顯(例)
二明修證一生(今)三明權高實下(二)
  一正發明(前)  二重簡示(復)
三廣出一分雙流(三)
  一標示(雖)  二譬廣  三合明(初)
○二諸法門橫破法徧(三)
  一標示(第)二正明(二)
一諸教門俱能通能破(二)
  一諸門俱通(橫門)  二度入破遍(若)
二以意通轉釋餘經論(若)
三簡顯(問)
○三非橫非豎破法遍(三)
  一示意(第)  二列章(又)三釋明(二)
一總明一心(三)
  一示一心智境(總)二明懸解諸法(二)
  一標(若)二釋(三)
一出所解諦觀(四)
  一  二  三  四
二明一心中解(二)
  一標(如)二釋(二)
  一約義分別(如)二論理融即(三)
  一法(若)  二例(如)  三合(一)
三例觀等三法(如生)
三結觀成行位(二)
  一觀行(如)二品位(二)
  一正明五住(此)  二重出初住(又)
二歷餘一心(歷)
  正破遍竟。
○三料簡(四)
一簡空假章二法有無(二)
  一問二答(二)
  一空觀有因緣(答)  二假中不料簡(夫空)
二釋中觀章無明智障(二)
  一標異解(智)二明正釋(二)
一出二解(二)
  一法尚(今)  二經論(又)
二今釋明(二)
  一出無明為智障體(若)二釋無明為智障(二)
  一標(二)二釋(二)
一釋智障即惑(二)
一心智即障(二)
一是智惑名智障(二)
  一無明為智障(無)  二愛是煩惱障(愛)
二從所障名智障(二)
  一煩惱(復)  二智障(無)
二事理智障(二)
  一標徵(無)二釋明(二)
一分別二說(二)
  一二俱理障(地)  二但是事障(又)
二會通無二(若)
二釋智障不斷(三)
  一正明(又)  二證成(是)  三結責(人)
  三簡中觀章三觀初地(問)四簡空觀章不判修位(二)
  一問二答(二)
  一明無位可判(答)  二出經文略示(又)
○五知通塞(三)
  一示意(第)二正釋(二)
一釋通由旬名義(二)
一出諸異解(二)
一責人師(二)
一正出諸說(六)
  一基師就四百立化(舊)  二攝師遺二種生死(攝)  三地家在界內立化(地)  四一師不開權輒實(復)  五有師四百外立化(有)  六有師數思不數見(有)
二示意結責(二)
  一據經意應作三釋(此)  二責諸師不與文會(諸)
  二通釋論(人)
二依經正釋(二)
  一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