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五德(某)學疎德薄濫廁秉差祇到高明不勝皇懼謹白(若首坐白席至請五德竟即云某為眾答法云云)自恣詞句(書二式貼於左右柱上)大德一心念眾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見聞疑罪大德長老哀愍故語我我若見罪當如法懺悔土地堂回向(安居三月遵佛祖之典章制滿一期籍神祗之麻庇恭 大眾肅詣靈祠特諷衩章稱揚聖號灼化財馬功德致謝云云合堂真宰謝已往之洪恩錫將來之吉慶山門寧靜海眾咸安三業冰清四魔殄滅公私火盜時時允賴無虞黍稷稻粱歲歲常期滿望云云)。
韋天前回向(護教流通統三洲而匡持未運受佛付囑輔四王而捍禦外魔仰冀云云茲以金風扇野白帝司方當覺皇解制之辰是眾僧自恣之日云云伏願山門鎮靜巍巍若九鼎之尊嚴倉庫豐盈浩浩會百川之進益警法侶正念三障消除儼梵宇美奐美輪萬祥駢集云云)。
監齋前回向(神威赫赫常行賞罰之權聖德巍巍各有司存之職云云茲者安居期滿解制當行慶一眾修道而有成賴九旬禁足而元難云云集茲殊利仰答洪麻所冀香積豐饒運食輪而常轉法音鏜鞳祈海眾以咸安湯火無虞諸緣吉慶云云)。
自恣略儀
十五日晚堂司行者覆住持兩班諸寮掛解制牌報眾十六日粥罷即開浴鳴法器集眾諸大殿如次立住持至燒香首座啟白(云云)畢舉釋迦號眾展具三拜就跪住持首座略轉身相胡住持作首法(三白如前)次首座作首法(三白)次上間大眾同作自恣法又下間大眾作自恣法三白竟住持問云(作法成不)首座答(成)收具舉大悲呪行道詣諸殿堂致謝回向(如前)復舉呪歸殿普回向致謝堂司行者喝云(大眾詣祖堂禮拜○法堂團拜方丈禮賀)三日行茶湯等禮與結制同(有處先誦呪詣殿堂後作首法者非)。
(自恣者事鈔云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埀慈誨示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託於他人故云自恣四分中云安居竟自恣則七月十六日為定律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自恣此謂相依問罪故制異日及論作法三日通用克定一期十六日定安居篇云四月十六日結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盡訖名夏竟至明相出[擴-黃+(共-八+(人*人))]華鈔云諸經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養之日則七月十五日是臘除也僧不以俗年為計乃數夏臘臘接也謂新故之交接)。
安居門第七
誡勸門第八
輪扁之斵非運斤則其巧不施造父之御非執轡則其善不彰是乃得之心應之手寓其神而造其妙也然後世學藝者亦不敢背其規矩而擅為焉況學法王法者乎天台一家妙解妙行其所成書無非祕藏其所思惟無非佛法至於國清百錄等書尤切於規矩準繩者也此皆得於心而應於外所以動容中規周旋中矩埀百千載不可易有不期然而然矣今之初學未造其妙欲捨規矩是學藝者之不及則將奚取法焉內省毋忽。
立制法(出國清百錄)
夫新衣無孔不可補之以縷宿殖淳善不可加之以罰吾初在浮度中處金陵前入天台諸來法徒各集道業尚不須軟語勸進況立制肅之後入天台觀乎晚學如新猿馬若不控鏁日甚月增為成就故失三治一蒱鞭示恥非欲苦之今訓諸學者略示十條後若妨起應須增損眾共裁之。
第一夫根性不同或獨行得道或依眾解脫若依眾者當修三行一依堂坐禪二別場懺悔三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隨有一行則可容受若衣物有闕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此為恒務禪禮十時一不可闕其別行僧行法竟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若全失一時罰十禮對眾懺若全失六時罰一次維那四時坐禪亦如是除疾礙先白知事則不罰。 第三六時禮佛大僧應被入眾衣衣無鱗隴若縵衣悉不得三下早集敷坐執香爐胡跪未唱誦不得誦未隨意不散語話叩頭彈指頓曳屣履起伏參差悉罰十禮對眾懺。 第四別行之意以在眾為緩故精進勤修四種三昧而假託道場不稱別行之意撿挍得實罰一次維那。 第五其知事之僧本為安立利益反作損耗割眾潤己自任恩情若非理侵一毫雖是眾用而不開白撿校得實不同止。 第六其二時食者若身無病病不頓臥病已差皆須出堂不得請食入眾食器聽用鐵瓦薰油二器甌椀匙筋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染皮蚌悉不得上堂又不得摚觸己鉢吸啜等聲含食語話自為求索私將醬菜眾中獨噉犯者罰三禮對眾懺。 第七其大僧小戒近行遠行寺內寺外悉不得盜噉魚肉辛酒非時而食察得實不同止除病危篤瞻病用醫語出寺外投治則不罰。 第八僧名和合柔忍故和義讓故合不得諍計高聲醜言動色兩競者各罰三十拜對眾懺不應對者不罰身手互相加者不問輕重皆不同止不動手者不罰。 第九若犯重者依律治若橫相誣被誣者不罰作誣者不同止若學未入眾時過眾主不受學眾未攝故彼自言比丘故入眾來犯重誣他者治罰如前。 第十依經立方見病處藥非於方吐於藥有何益乎若上來九制聽懺者屬懺無慙愧心不能自新此是吐藥之人宜令出眾若能改革後亦聽还若犯諸制捍不肯懺此是非方之人不從眾網則不同止。
大隋開皇十七年四月十五日寺 僧(灌頂)受旨書制文知堂上座(慧陳)秉制奉行
授菩薩戒儀(教行錄金園集)
原夫大乘菩薩戒者菩薩道之根本正覺果之因基故梵網經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