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說故。如是乃至無所有處九。雖頂忍世第一。亦如是。總七十三人。有言以非非想。著禪定最深。不能修煖法。故除非想一地。評家。清涼疏鈔云。婆沙是諸羅漢集。而有四大羅漢。為評家正義。一世友。二妙音。三法數。四覺天。聖行法。即煖頂等。非凡夫行故。
【■備】辨訛曰。能修通三界等。大約發煖法。多分在欲界得上地定而發。註引涅槃是色界法。當知是佛破迦葉難問壽煖識三。眾生有煖之辭。故佛答如是煖法等也。後言色發煖法易。欲界則難。正顯修欲界定。發煖法難。須修色界定。發煖法方易也。存考。
△三結顯異名。
上來內凡外凡。總名凡位。亦名七方便位。
【□註】以此七位。為入聖道之方便。諸文或云五方便者。蓋停心破障。故不論。總別念處。但合為一(文)。
【■備】以停心非正觀故。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五之下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六之上
高麗沙門諦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註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菴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諦閑編科參梓
△二聖三。初標科列位。
次明聖位。亦分三。一見道。(初果)二修道。(二三果)三無學道(四果)。
【□註】四教義云。通名聖者。聖。以正為義。捨凡性。入正性。
【■記】四教義云。苦忍真明。捨凡性得入聖性。真智見理。斷於同類之因。故名聖也。
【□註】初果見理破惑。名見道。二三果去重慮緣真。名修道。四果惑盡。名曰無學。文句八(四)云。研真斷惑名為學。真窮惑盡名曰無學(文)。
【■記】此明四果三道之義也。初果名見道者。謂初果人破八十八使見惑。最初見真諦偏空之理。故云見道也。二三果名修道者。謂二三果人重起緣慮。緣前所見之真。斷諸欲界思惑盡。進斷上地之思。是乃帶果修因。故名修道也。四果名無學道者。謂四果之人斷除三界惑盡。於諸所作。更無可學。故名無學道也。文句下。證釋無學。謂正在空觀研真。以一切智斷惑。正云斷妄。妄。猶惑也。真與妄有所未窮。名之為學。即前三果也。若其所研之真已窮。所斷之惑已盡。於諸學事。更無可學。故名無學也。然此約當教以明學。若望後教。遠則遠矣。
【□註】然初果位。從世第一後心。苦忍真明。(或云苦忍明發。即欲界苦諦下苦法忍也。明發。即苦法智也。謂真智明發也)於八諦下。發八忍八智。總十六心。有門以十五心名見道。為初果向。十六心是修道初果攝。析玄空門。以十六心名見道。為初果。二果去方屬修道。宗計不同。不須和會。今家雖多用有門。高麗師欲令易解。且準空門。註見道是初果也。
【■記】此明初果對見之意也。初三句。明初果所從於諦。發十六心。而有二說。初謂苦忍真明者。即欲界苦諦下苦法忍也。次謂苦忍明發者。即欲界苦諦下苦法智也。然忍為因。智為果。此分忍智因果言之。謂世第一後心。真智明發也。
【■備】辨訛曰。二果去方屬修道句。當知空有二宗。只諍在一剎那間。而空宗雖以十六心為見道。當知過此十六心仍屬修道。豈二果去屬修道耶。私謂。註解本同。惟二果去字面稍晦。故辨明之也。辨訛又曰。且准空門句。當知觀師一往約果。判云初果。乃是見道。二果已去。乃是修道。非准空門也。私謂。此判既與空門同。謂之準空亦可。
【□註】八忍八智者。俱舍頌云。前十五見道。見未曾見故。世第一無間。即緣欲界苦。生無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緣餘界苦。生類忍類智。緣集滅道諦。各生二亦然。
此明十五心見道。未曾見也。謂見道所見之理。名未曾見也。以從來不曾見。而今始見故也。若修道修見之理。則可謂見中曾見過也。言無間者。有二義。一者。以其剎那頃即入初果也。二者。唯繫緣于無漏真空之理。不令餘念間入。故云無間也。言忍次生智者。此十六心原在一時發起。有何次第。今言次者。以無次第中而論次第也。
【■備】辨訛曰。各生二亦然。準論二字。應四字。以苦諦下。有法忍智二。類忍智二。集滅道三諦下。四種亦然。私謂。二四字面雖異。而意則同。十五心見道者。論釋言。苦法智忍為初。道類智忍為後。其中總十五剎那。皆見道所攝。見未見諦。故至第十六道類智時。無一諦理未見。今見如習曾見。故修道攝。此二句頌。本在後。下世第一無間等句頌。本在前。無間者。論云。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又云。此忍無間。即緣欲苦。有法智生。如是復於法智無間。緣餘界苦。有類智忍生。最初證法真理。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緣餘三諦各四亦然。上皆論文。
世第一後心。任運緣於四諦。而生忍智。與前忍位中作意緣四諦不同。蓋十六心。雖一時頓發。然忍能斷惑。智能證理。亦必任運緣于四諦也。
【■補】言忍因智果者。謂忍能斷惑。智能證理。由惑斷而理方顯。故忍為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