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28-中国撰述史传部诸宗通传-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元-昙噩-第166页

。童稚依輪法師。止州之龍淵寺。久與寶海往來。因俱詣楊都雲法師下。究所學。而機辨爽利。致有嘉譽。每所出辭義。士俗競執紙抄撮。初開法華。至寶塔品乃曰。彌天七級。共日月以爭光。同泰九層。與烟霞而競色。方井則倒垂荷葉。圓桷則側布蓮華。較其高妙莊嚴。豈徒佛國有之。抑亦楊都多矣。一日海問曰。三變淨穢。在土故爾。在人凡聖亦隨以變否。答曰。化佛甚多。狹故須廣。凡聖自爾。何勞改變。又曰。如是則六十小劫。謂如食頃。在聖則覺。在凡不覺耶。苟凡聖俱覺。則凡聖俱聖矣。方笑曰。高座何甞道此。海因調之曰。三隅木斗何謂智方。答曰。瓦礫汙池孰稱寶海。眾皆大噱而散。逮疾篤。海常致尉問。謝之曰。智方不能攝養。仰勞仁者數來看尉。願生善處以共遊樂。俄而異香滿內。中夜卒。壽九十餘。
隋慧隆
丹陽句容何氏子。祖剪梁武陵王長史。父嶷梁散騎常侍。隆年十一。事宣武寺僧都沙門慧舒出家。恭謙恪慎。備盡師資。年十三。聽法雲寺確法師成實論。悉究深隱。登具之後。復採毗尼。覈其精要。未幾。梁祚告終。遂避世彭城寺。仍思開導。陳纂宸服。僧正暅公啟筵茲寺。玄徒輻輳。隆入其室。繼令敷述。及暅將化。而委寄斯在矣。隋御海寓。奄有九區。詔天下元德。咸會京師。隆志存栖晦。以老疾固辭。仁壽元年。十一月十六日終。講成論三十徧。涅槃大品各十餘徧。他不具敘。先是隆方息慈之際。忽有人以法華一部遺之。自稱姓蔣。尤以佛法見託。噫異哉。
隋智隱
李氏。生貝州。幼為華嚴藏公弟子。及長。慧解弘暢。靡所不通。開皇七年。詔藏住大興善寺。而隱與之偕。十六年。詔以隱善智論阿毗曇心金剛般若論等。補充講論眾主。住經藏寺。仁壽間。詔送舍利于益州法聚寺。已而又送華州。荐獲瑞應。會闍提斯那。至自中天竺摩竭提國。奏以為其國地甞震裂。獲一石碑云。東方震旦。國名大隋。城名大興。王名堅意。建立三寶。起舍利塔。於是彼王遣使來賀。上聞之。喜甚。賜賚良厚。強之而後受。因隨以散諸福地。以助善緣。而於隱尤有所施云。
隋法朗
蒲產也。學涉三藏。然於毗尼。尤所研究。篇疑聚惑。問之則冰泮雪消。無所隱伏。仁壽二年。詔送舍利於陝之大興國寺置塔焉。寺即皇考武元皇帝生地也。故儀禮差盛。瑞應尤殷。豈誠天人之際與。
隋法瓚
不詳姓氏。齊州人也。始隱泰岳行頭陀行。開皇十四年。乘輿省方。招訪名德。有以其名聞者。詔延見共載以遊。達京邑。詔住勝光寺。以身範物。禪侶尊仰。仁壽初。詔送舍利于齊州泰山之神通寺。寺蓋南燕慕容德。為僧朗禪師建。事見史傳。古號為朗公寺。以其靈感故目之。開皇三年改茲額。舍利至寺。其瑞徵如別記。瓚後以定業開導。遂卒于寺。
隋寶儒
幽州人。童子出家。遊諸講肆。後依遠公於鄴下。究十地論。會周氏廢教。南歸。有陳逮隋一統函夏。即北還洛汭。聽遠公涅槃始終三載。俾之覆述。遠為印可。而慕義之徒四集。仍居淨影寺。仁壽初。詔住鄧州之大興國寺。且以龍潛之地。圖築塔焉。然患無美石。方取寺內惡石礱琢之。既成函忽變瑪瑙。復有文作八分體曰正國得。儒悉表聞。晚年閉戶修業。欲候之者。非於食次不可見。俄卒於寺。
隋慧最
瀛州人。初聽涅槃於鄴下。後南遊江表。避周氏之禍。有機筭。善權變。且北僧在陳。多乖風俗。而最略無違忤。談者交譽之。隋室龍興。即觀光輦邑。住光明寺。仁壽中。詔送舍利于荊州大興國寺。龍潛道場置塔焉。所以報舊恩也。帝微時。甞遇沙門相結納云。先是道場前。步廊自崩。繕治求就。至是商度基址。廣狹適衷。後又送吉州發蒙寺。其所覩瑞徵。皆具別記。久之卒於所住寺。
隋慧暢
菜州許氏子。專攻雜心。顧以大乘虗誕。始弗之信也。方遠公抗跡洛陽。門人雲擁。暢疑焉。於是造之。而聽所談述。見其高深雄拔。物莫之當。反視所學。正若浮埃繄天。委芥蔽地。自慨悟識之晚。
  仁壽置塔。詔送舍利於牟州拒神山寺。山出黃銀。有穴存焉。
  昔秦始皇。欲鞭石梁海。而能拒之。因以名山。塔在溫公阜。
  或曰高齊時。沙門僧溫。年七十。道行不可測。甞南受梁高供養。十二年。後還居此。而虎狼鳴吼。若怖之者。溫徐語之曰。汝是畜生。十惡所感。我是人道。十善所招。罪福相懸。何相干耶。速去速去。自爾此山鳥獸永絕。溫身長七尺。眉覆面云。
  暢踆事反京。宗理前業。凶吉慶弔不出門。預言死日。沐浴端坐以化。壽七十餘矣。
隋明誕
衛州汲縣之史氏子。出家以善律儀稱。講演十地地持攝大乘論。尤為學者所宗。後住京師之勝光寺。溫柔寬厚。負笈者歸焉。詔送舍利于襄州上鳳林寺。坎之。得金像一軀。高丈六。相好完美。其餘瑞應不具錄。
隋道端
潞人也。自出家登具後。一以探攬毗尼藏。為宗要。晚入京都仁法寺。重輕條制。講解靡慝。且洞曉竺書梵語。義與中國無戾。宜學者所効慕。仁壽中。詔即州梵境寺置塔。以葬舍利。而端聽命焉。後卒於所住寺。
隋寶憲
出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