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22-中国撰述史传部编年通史-历朝释氏资鉴-元-熙仲-第90页

  山谷。論臨濟宗旨。如漢高収韓附耳語封王。即臥內奪印。偽游雲夢。縛以力士。詒賀陳[孑*希]。斬之鐘室。蓋高祖無殺人之劒。而韓信心亦不死。宗師投人。多類此。
  議曰。或諷晦堂不當以儒書糅佛語。師曰。若不見性。祖佛密語盡成外書。若是見性。魔說孤禪。皆為密語。嘻師乃學通內外。隨機啟迪。使人各因所習。同歸於悟。吾佛與儒同一關鑰。論敷陽子之記。如推門入臼。非心通意解者。可同年語哉。
  伊川程頤明道。始以易學。為諸儒倡○侍郎楊子安。喜參禪。不肯明道。每攻其徒曰。六經盖藥也。無病安所用。適明道自涪陵。歸遇襄陽。子安問曰。易從甚處起。明道以扇柄畫地曰。從這裏起。子安曰。這一畫。從甚處起。明道無語。子安便起。後明道致書。問道於靈源清禪師云。天下宗匠。歷扣殆遍。獨以老師未見為不足。不肯歇去耳(云云)師答。其略云。若用拙者之言。一切屏絕。念念深切。直下自看。須見徹底明白。省力現成。乃奇特事也。仍示偈云。佛法從來沒世情。是非邪正要分明。口頭說得千千尺。心下須教寸寸行。公得此嚮導。深明其理○寺丞戴道純。扣靈源。忽有省。偈曰。杳冥源底全機處。一片心華露印紋。知是幾生曾供養。時時微笑動香雲。題草衣岩云。岩頭庵裏見全提。岩下歸來著草衣。更不下山緣底事。鳥啼花笑自知機。
  知縣蕭公。從見靈源。作認賊為子頌。是亦不是俱不是。亦無不是謾勞推。兩頭截斷歸家坐。獨露乾坤更是誰。又日用堪親頌。靈鑑高臺聽說時。是非曲直自然知。更於此外求玄旨。政術還應問祖師。
  司諫陳瓘瑩中謁靈源禪師。執聞見求解會。師曰。執解為宗。何日得偶諧。離却心意識參。絕却聖凡路學。然後可逾年開悟。一日寄師偈云。書堂兀坐萬機休。日煖風柔草木幽。誰識二千年遠事。如今只在眼睛頭。答權上人。示以不舌超情之說。云何名壁觀。壁觀欲誰傳。少林得髓士。默拜受何言。酧珪楞嚴則曰。塵塵世間說。剎剎本來人。止止休分別。翛然一病身○了翁謫官嶺外。以偈寄寂音尊者。欲其為負華嚴經入嶺曰。大士游山興盡回。自家風月絕纖埃。杖頭多少閑田地。挑取華嚴入嶺來。寂音和云。因法相逢一笑開。俯觀人世過飛埃。湖湘嶺外休分別。圓寂光中共往來。寂音崇寧元年夏。於長沙雲盖後坐。與公游而獲譴○靖康元年詣刑部。陳詞段正。是時朝廷多故。未果舉行。明年寂音委順於同安。舍人韓子蒼為銘。其謂其友賢招怨。真知言矣。
  不如貧。貴不如賤。特未知死。如。
  東坡居士曰。本朝君子。惟范景仁。歐陽永叔。司馬君實。不好佛。然而聰明之所照了。德行之所成就。真佛法也。誠齋仲益。讕詞詆佛。為虗誕之說。裕標二師。開以即心趍善之言。稍知脚踏實地。一讀法藏碎金。方知歸宿之處。劉元城世安曰。古今大儒。因著論毀佛法者。盖有說也。且彼尾重則此首輕。今為儒佛弟子。宜各主其教。使無於輕重而已。三教猶鼎足。令一足大可乎。則必覆矣。且所謂佛法者。果何物也。凡可以言者。皆有為法也。謂之有法。則有成有敗。然萬物之理。盛極必有壞。故佛法太盛。不獨為吾儒患。亦為佛法之大禍也。彼世小儒。不知此理。見前輩毀佛法。亦從而詆之。以為佛法皆無足禾。蒭蕘之言。聖人擇焉。且佛法。豈不及蒭蕘之言乎。或問東坡稱先生喜談禪何也。公曰。北歸時。與東坡同途極欵曲。故暇日多談禪。其常患士大夫每以此事為戲劇。且此事乃佛究竟法。豈為之資乎。
  黃太守。與胡少汲書曰。公道學頗得力。治病之方。當深求禪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患淫怒無處安脚。疾既無根。枝葉無能為害。投子聰。海會演。道行高重。不媿古人。皆可親近。若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綺語。只增無明種子也。諸老猶喜接高明士大夫。開懷議論。便穿得諸儒鼻孔。若於義理。得其宗趣。却觀舊讀諸書。境界廓然。六通四闢。極省心力也。然有道之士。須志誠懇切歸向古人。所謂不人不精。不得其真。此非虗語。
歷朝釋氏資鑑卷第十
  歷朝釋氏資鑑卷第十一
閩扆峯沙門 熈仲 集
宋下
丁未 高宗。改元建炎。幸維楊。詔佛果禪師克勤。詣行在引對。時軍國多故。有司未暇習儀。上遣八輩翊師。升殿賜坐。顧問佛法。詞旨明亮。帝云。朕一一記得。昨遇泗洲。見普照佛心長老。稱是師弟子。朕亦素知師道高妙。可得聞乎。師云。陛下以仁孝治天下。率土生靈。咸被光澤。雖草木昆虫。各得其所。此佛祖所傳之心也。此之心外。無別有心。若別有心。非佛祖之心矣。帝大悅。賜號圜悟。次奉旨。就楊州雍熈禪寺演法。奏對罷。問。師居金山如何。奏曰。臣老且病。而金山在大江之中。多風寒。恐病寖劇。願歸山林以盡天年。乃救住雲居(宋編年)。
  上初至鎮江府金山禪寺。留題云。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武士每臨須破膽。何勞平地戰貔貅。
  次南渡微行至溫州江心數雷。聞行童寅朝唱禮云。兩宮北狩。願早回鑾。次祝今上皇帝聖壽萬安。上感慨流涕。後建都定。有旨。普度為僧。江心元有兩塔。東曰禪寂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