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絕復興。於是勅亮與斌。遞為法王(僧史)。
丁未 大始三年。釋智林。宋明帝勑下京寺講說。申明二諦義。有三宗不同。時周顒又作三宗論。與林意符。林乃致書於顒。謂此義無人得者。幸已建明斯義。便宜廣宣。三宗之旨。傳至于今 周顒字伯倫。累遷直侍殿省。明帝慘酷。不敢顯諫。輙誦經罪福因緣之事。帝為少沮。於鐘山西。別立精舍。休沐則歸之。終年蔬食。雖有妻子。而遠居山舍。宰相王儉問曰。卿山中何所食。曰赤米白菘。綠葵紫蓼。蕭子顯戲問。菜食何味最佳。曰春初早韮。秋末晚菘。其標致如是。盛時掛冠居山。嘻金園尸素者。輕肥於口躰。馳騖於韁鎻之場。視此何如哉(僧傳)。
大士寶誌。往來皖山劒水之下。髮垂而徒跣。著錦袍面方正。瑩徹如鏡。手足皆鳥爪。昔建康東陽朱氏女取水。聞樹上鷹巢中兒啼聲。遂得而養之。七歲依鐘山僧儉出家。專修禪觀。至宋明帝乙巳太始元年。入京顯迹。或索酒食。或累日不食無飢容。嘗遇漁者索食。從而分魚。啗之。遂有輕薄之心。誌即吐水中。皆成活魚。今揚子江有回魚。病者食之無害。或題詩句。初不可解。後皆有驗。常持一錫。掛以剪尺拂子于上。負之而行。乃以讖後有齊梁陳也。
晉運既終。宋興武皇即位。殷憂稍移。天步猶阻。二年塗鯁。四戰兵勞。百慮暢於胸中。萬機總於襟內。不倦檀那之業。常持護法之心。手寫戒經。口誦梵本。供佛招賢。感嵩神而献璧。大明屈伏。孝武惑於奸臣。烟雲暫晦。日月奚傷。翻譯講說。於茲盛矣。
宋 戊午 昇明三年四月順帝禪位于齊王蕭道成。
南北朝
齊。姓蕭。名道成。都建康。自己未盡辛巳。七主。二十四年。禪于梁○魏孝文承明三年。
己未 太祖高帝。四月受宋順帝禪即位。改位建元(六帖)。
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比境兵起。像輙流汗。是年像忽流汗。冬魏宼淮。時袞州驅迫沙門。助其戰。守。魏軍誣以助亂。須及斬决。像大汗流地。魏徐州刺史梁王奉法。使數人以帛拭。隨出不已。主乃拜曰。眾僧誓自營護。必不加罪。若幽誠有感。當隨拭即止。言訖自拭。應手而燥。又具表聞馮太后。有旨不可。下詔皆見原宥(通鑑及感通錄)。
壬戌 四年正月。高帝幸莊嚴寺。聽行遠法師講維摩經。公卿畢集。帝坐稍遠。不聞法音。中書張緒。勸遠遷座近帝。遠不從。俄頃帝自遷座近之○帝造陟岵正觀二寺。鑄金像寫法華。常誦般若。七月十五。普送諸寺盂蘭盆供。每曰。使朕治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惜乎享年不永。在位四年。壽五十六。是年三月崩(方誌)。
世祖武帝維即位○四月十五日。皇太子集大乘僧於玄圃安居。九旬講法。至七月十五解講。乃捨身輿冕。自纓以降。凡九十九物。願以此力。普被幽明。淪苦海者。隨得理悟(南史)。
癸亥 改元永明。二月八日。齊竟陵王。置講席於上邸之法雲精舍。廣集僧眾。演法六宵(弘明集)○中興寺僧鍾。善三論。有才辯。魏使李道固來朝。召鐘為舘伴。與語。日差中不食。李曰。何以不食。曰先佛遺訓。過中不食。李曰。無乃為聲聞耶。鐘曰。應以聲聞得度者。即現聲聞為說法。時為名對(本傳)。
甲子 二年。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子良。並精佛理。而子為護軍將軍。兼司徒鎮兵。篤好釋氏。每招致名僧。講論佛法。道俗之盛。江右未有。或為眾賦食行水。世頗以為失。宰相體范縝。盛稱無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貴貧賤。縝曰。人生如樹華同發。隨風而散。或拂簾幌。墜茵席之上。或關籬墻。落糞溷之中。墜茵席者。殿下是也。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無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子良默而弗答(通鑑及南史)。
是年晉安正懋母病。請僧行道。以銅罌盛水。献蓮華於佛前。子懋拜禮呪曰。願母病因和勝。願諸佛令華不萎。經七日華愈新鮮乃視之有根鬚矣(齊史)。
齊永明三年。勑沙門法献元暢。同為僧主。分任南北兩岸。後勑於三吳沙門僧尼。献律行精純。德為物範暢律禁清白。為文惠太子戒師(僧史)。
中興寺僧鐘。見帝於乾和殿。稱貧道。乃問尚書王儉。北地沙門與王共語。何所稱。預正殿坐否。儉曰。晉初時諸國沙門皆稱貧道。而預坐。中代庾氷桓玄。欲使僧尼盡敬。朝野紛紜。事皆休寢。自宋至今多預坐。而稱貧道。帝曰。献暢二師道業如此。尚自稱名。況復餘者。挹拜則太甚。稱名則無嫌。自是僧稱名於帝王。自献暢始也。
荊州城東天菩薩出錦。士女取用。如人中錦不異。經月乃歇(并僧史)。
丁卯 五年正月。交州献一珠。高二寸。中含佛像几臺座。眉目皆具○六月。東陽献六眸龜(三寶紀)。
七年帝以寶公大士惑眾。収付建康獄。是日人見大士游行市井。檢獄仍在。其夕語吏曰。門外有兩輿食。金鉢盛飯。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帝悔謝。迎至禁中。俄帝宴後宮。大士暫出。已而猶見行道于顯陽殿。帝驚遣吏問。吏白誌公久在省中。帝益敬之。後十一年。寶公在華林園。忽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