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八地九地十地菩薩雙照二諦煩惱。乃至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煩惱。惟貪義句知解。不知却是繫縛煩惱。故云見河能漂香象 若執本清淨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禪道解者。即屬自然外道。若執因緣修成證得者。即屬因緣外道。執有即屬常見外道。執無即屬斷見外道。執亦有亦無。即屬邊見外道。執非有非無。即屬空見外道。亦云愚癡外道。祇如今但莫作佛見涅槃等見。都無一切有無等見。亦無無見。名正見。無一切聞。亦無無聞。名正聞 文殊是七佛祖師。亦云是娑婆世界第一主首菩薩。無端作見佛想聞法想。被佛威神力故。左降二鐵圍山。不是不解。特與諸學人作標則。令諸後學人莫作與麼見聞。但無一切有無等法。有無等見。一一個個透過三句外。是名如意寶。是名寶華承足。若作佛見法見。但是一切有無等見。名眼翳。見所見故。亦名見纏。亦名見盖。亦名見孽。祇如今念念及一切見聞覺知。及一切塵垢祛得盡。但是一塵一色。總是一佛。但起一念。總是一佛。三世五陰念念。誰知其數。是名佛[門@(幅-巾)]塞虗空。是名分身佛。
師甞云。但有舉心動念。盡名破戒。此念云何名分身佛。天魔波旬。覔菩薩一念起處。便擬撲倒。此起念處可覔否。若不可覔見佛聞法底。文殊云何降二鐵圍山。
信著一切法。名信不具。亦名信不圓。亦名偏信不具。故名一闡提。如今欲得驀直悟解。但人法俱泯。人法俱絕。人法俱空。透三句外。是名不墮諸數人。是信法者 佛是纏外人。無纖毫愛取。亦無無愛取知解。是名具足六度萬行。若要莊嚴具。種種皆有。如不要則亦不失他。使得因果。福智自由 問從上祖宗。皆有密語。遞相傳授如何。師曰。無有密語。如來無有秘密藏。祇如今鑑覺語言分明。覔形相了不可得。是密語。從須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語句。盡屬法之塵垢。但有語句。盡屬煩惱邊收。但有語句。盡屬不了義教。但有語句。盡不許也。了義教俱非也。更討甚麼密語 供養者。淨三業。前際無煩惱可斷。中際無自性可守。後際無佛可成。是三際斷。是三業清淨。是三輪空。是三檀空。云何比丘給侍於佛。所謂不漏六根者。亦名莊嚴。空無諸漏。林樹莊嚴。空無諸染。花果莊嚴。空無佛眼 問語也垛生招箭。言既垛生。不得無患。患累既同。緇素奚別。師云。但却發箭。塗中相拄。如其相差。必有所傷。谷中尋響。累劫無形。響在口邊。得失在於來問。却問所歸。還被於箭 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師云。劫者滯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滯於十善。西國云佛。此土云覺。自己鑑覺滯著於善。善根人無佛性。故云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觸惡住惡。名眾生覺。觸善住善。名聲聞覺。不住善惡二邊。不依住將為是者。名二乘覺。亦名辟支佛覺。既不依住善惡二邊。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名菩薩覺。既不依住。亦不作無依住知解。始得名為佛覺。如云佛不住佛。名真福田。若於千萬人中。忽有一人得者。名無價寶。能於一切處為導師。無佛處云是佛。無法處云是法。無僧處云是僧。名轉大法輪。
僧問臨濟。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未審此意如何。乞師指示。濟云。大通者。是自己於處處達其萬法無性無相。名為大通。智勝者。於一切處不疑。不得一法。名為智勝。佛者。心清淨光明透徹法界。得名為佛。十劫坐道場者。十波羅蜜是。佛法不現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滅。云何更有現前。不得成佛道者。佛不應更作佛。古人云。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間法。道流。你欲得作佛。莫隨萬物。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世與出世。無佛無法。亦不現前。亦不曾失。設有者。皆是名言章句。接引小兒。施設藥病。表顯名句。且名句不自名句。還是你目前昭昭靈靈鑒覺聞知照燭底。安一切名句 洪覺範智證傳曰。經盖甞言。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豈一部之經。首尾自相違戾。曰予論此經。盖皆象也。聖人非不欲正言。以有不可勝言者。惟象為能盡其意。佛意以智身不可以三昧處求故也。以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若生想念。願樂見之。即如所應現。無有處所依止故。猶如空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若呼之即應。無有處所可得。故華嚴經曰。有欲見普賢身及座者。但生想念是也。夫於散亂心時。一念佛號。便得覺道。但生想念。即見普賢。而十劫在定。謂佛法不現。徧會推求。謂普賢不見。非鈍根所知之境也 幻寄曰。三師談法華。如韓嬰說詩。斷章取義。好處不無。欲見大通智勝。只得一邊。
常嗟今日所依之命。饑不得食則死。寒不得衣則死。被四大把定。不如先達者入火不燒。入水不溺。要燒便燒。要溺便溺。去住自由。十地菩薩亦水不能溺。火不能燒。倘要燒且不可得燒。他被量數管定。佛則不與麼。使得四大。風水自由。
瑯琊云。藥王十地。何以燒得。幻寄云。瑯琊未識藥王。
智濁照清。慧清識濁。在佛名照慧。在菩薩名智。在二乘及眾生邊名識。亦名煩惱。在佛名果中說因。在眾生名因中說果。在佛名轉法輪。在菩薩名法輪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