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問學人久在永明。為甚麼不會永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曰不會處如何會。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 問成佛成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甚麼處不得。師曰。出汝問處不得 問教中道。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長時轉不停。非義亦非聲。曰如何受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著眼聽 問如何是大圓鏡。師曰。破砂盆 師居永明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宋太祖開寶甲戌。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不可稱筭。六時散華行道。餘力念法華經。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於海外。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齎書。敘弟子之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珠。金澡罐等。彼國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記。前後歸本國。各化一方。開寶乙亥十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越二日。焚香告眾。跏趺而寂。壽七十二。臘四十二。塔于大慈山。明萬曆庚戌。遷南屏山宗鏡堂後。
蘇州長壽院朋彥廣法禪師
永嘉秦氏子。僧問。如何是元旨。師曰。四稜塌地 問如何是絕絲毫底法。師曰。山河大地。曰恁麼則即相而無相也。師曰。也是狂言 問如何是徑直之言。師曰。千迃萬曲。曰恁麼則無不總是也。師曰。是何言歟 問如何是道。師曰。跋涉不易 宋太祖建隆辛酉。以住持付門人法齊。四月六日示滅。壽四十九。臘三十五。
溫州大寧院可弘禪師
僧問。如何是正真一路。師曰。七顛八倒。曰恁麼則法門無別去也。師曰。我知汝錯會去 問皎皎地無一絲頭時如何。師曰。話頭已墮。曰乞師指示。師曰。適來亦不虗設 問向上宗乘。請師舉揚。師曰。汝問太遲生。曰恁麼則不仙陀去也。師曰。深知汝恁麼去。
杭州五雲山華嚴院志逢禪師
餘杭人。生惡葷血。膚體香潔。幼歲出家於臨安東山朗瞻院。依年受具。通貫三學。了達性相。甞夢陞須彌山。覩三佛列坐。初釋迦。次彌勒。皆禮其足。唯不識第三尊。但仰視而已。釋尊謂之曰。此是補彌勒處。師子月佛。師方作禮。覺後因閱大藏經。乃符所夢。後晉天福中。遊方。抵天台雲居。參國師。賓主緣契。頓發玄祕。一日入普賢殿中宴坐。倐有一神人。跪膝於前。師問。汝其誰乎。曰護戒神也。師曰。吾患有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師有何罪。唯一小過耳。師曰。何也。曰凡折鉢水亦施主物。師每傾棄。非所宜也。言訖而隱。師自此洗鉢水盡飲之。積久因致脾疾。十載方愈。(凡折退飲食。及涕唾便利等。竝宜鳴指。默念呪。發施心。而傾棄之)吳越國王。嚮師道風。召賜紫衣。署普覺禪師。命住臨安功臣院 上堂。諸上座。捨一知識。參一知識。盡學善財南遊之式樣。且問上座。祇如善財禮辭文殊。擬登妙峰謁德雲比丘。及到彼所。何以德雲却於別峰相見。夫教意祖意。同一方便。終無別理。彼若明得。此亦昭然。諸上座。即今簇著老僧。是相見。是不相見。此處是妙峰。是別峰。脫或從此省去。可謂不孤負老僧。亦常見德雲比丘。未甞剎那相捨離。還信得及麼。僧問。叢林舉唱。曲為今時。如何是功臣的的意。師曰。見麼。曰恁麼則大眾咸欣也。師曰。將謂師子兒 問佛佛授手。祖祖傳心。未審和尚傳箇甚麼。師曰。汝承當得麼。曰學人承當不得。還別有人承當得否。師曰。大眾笑汝 問如何是如來藏。師曰。恰問著 問如何是諸佛機。師曰。道是得麼 上堂。良久曰。大眾看看。便下座 上堂。古德為法行脚。不憚勤勞。如雪峰。三到投子。九上洞山。盤桓往返。尚求箇入路不得。看汝近世參學人。纔跨門來。便要老僧接引指示說禪。且汝欲造元極之道。豈同等閑。而況此事亦有時節。躁求焉得。汝等要知悟時麼。如今各且下去。堂中靜坐。直待仰家峰點頭。老僧即為汝說。時有僧出曰。仰家峰點頭。也請師說。師曰。大眾且道。此僧會老僧語。不會老僧語。僧禮拜。師曰。今日偶然失鑒 問無為無事人。為甚麼却有金鎖難。僧無對。師代曰。祇為無為無事 問教中道。文殊忽起佛見法見。被佛威神攝向二鐵圍山。意旨如何。師曰。甚麼處是二鐵圍山。僧無語。師曰。還會麼。如今若有人起佛法之見。吾與烹茶兩甌。且道。賞伊罰伊。同教意不同教意 宋太祖開寶辛未。大將凌超。於五雲山創院。奉師為終老之所。師每擕大扇乞錢。買肉飼虎。虎每迎之。載以還山。太宗雍熈乙酉示寂。塔於本院。壽七十七。臘五十八。塔曰寶峰常照。
杭州報恩法端慧月禪師
上堂。數夜與諸上座。東語西話。猶未盡其源。今日與諸上座。大開方便。一時說却。還願樂也無。久立珍重 僧問。學人恁麼上來。請師接。師曰不接。曰為甚麼不接。師曰。為汝太靈利。
杭州報恩紹安通辯明達禪師
上堂。僧問。大眾側聆。請師不吝。師曰奇怪。曰恁麼則今日得遇於師也。師曰。是何言歟。乃曰。一句歸真。萬劫不朽。今日為諸人舉一句子。良久曰。分明記取。便下座 上堂。幸有樓臺匝地。常提祖印。不妨諸上座參取。久立珍重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一切處見成。曰恁麼則亘古亘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