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47-中国撰述史传部杂传-观音慈林集-清-弘赞-第14页

怒咆吼。羗各駭怖迸走。虎乃前嚙柵木。得成小闋。可容人過。虎即徐去。達便逃走。夜行晝伏。遂得免脫。(闋音闕。隔也。隙也。)
郭宣之
郭宣之。太原人也。義熈四年。為楊思平梁州府司馬。楊以輙害范元之等被法。宣亦同執在獄。唯一心歸向觀世音菩薩。後夕將眠之際。忽親覩菩薩光明照獄。宣瞻覿禮拜。祈請誓願。久之乃沒。俄而宣之獨被恩赦。既釋。依所見形。製造圖像。又立精舍焉。後零陵衡陽卒官。
潘道秀
潘道秀。吳都人。年二十餘。為軍北征。既而軍少失利。秀竄逸。被掠。經數處作奴。俘虜異域。欲歸無因。少信佛法。恒至心念觀世音。每夢寐輙見。後既南奔。迷不知道。於窮山中。忽覩真形。如今行像。因作禮。禮竟。豁然不覺所之。乃得還路。遂歸本土。後精進彌篤。年垂六十而亡。
欒苟
欒苟。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嘗作福富平令。先從征虜失利。舫遭火垂。賊亦交逼。正在中江。風浪駭目。苟恐怖分盡。猶誦念觀世音。俄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與水齊。苟心知祈念有感。火.賊已切。便投水就之。身既浮涌。脚似履地。尋而大軍遣船迎接。敗者還得免濟。
釋法智
釋法智者。為白衣時。嘗獨行至大澤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絕。便至心禮誦觀世音。俄然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惟智所處。容身不燒。於是始乃敬奉大法。後為姚興將。從征虜。軍退失馬。落在圍裏。乃隱溝邊荊棘叢中。得蔽頭。復念觀世音。心甚勤至。隔溝人遙喚後軍。指令殺之。而軍遍搜覓。輙無見者。迺得免濟。後遂出家。
子敖
南宮子敖。始平人也。戍新平城。為彿彿虜兒長樂公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誅害。子敖雖分必死。而猶至心念觀世音。既而次至子敖。羣刃交下。或高或僻。持刃之人。忽疲懈。四支不隨。爾時長樂公。親自臨刑。驚問之。子敖聊爾答云。能作馬鞍。乃令原釋。子敖亦不知所以作此言。遂得遁逸。造小形像。貯以香函。行則頂戴也。
孫道德
孫道德。益州人也。奉祭酒道。年過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門謂德曰。必願有兒。當至心禮誦觀世音經。此可冀也。德遂罷不事道。單心投誠歸命觀世音。少日之中而有夢應。婦即有孕。遂以產男也。(祭酒道。即今之道士也。)
劉度
劉度。平原遼城人也。鄉里有一千餘家。并奉大法。造立形像。供養僧尼。值虜主木未時。此縣嘗有逋逃。未大怒。欲盡滅一城。眾並恐懼。分必彌盡。度乃潔誠率眾歸命觀世音。頃之。未見物從空中下。繞其所住屋柱。驚視。乃觀世音經。使人讀之。未大歡喜。用省刑戮。於是此城即得免害。
竇傳
竇傳者。河內人也。永和中。并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各權部曲。相與不和。傳為昌所用。作官長。護遣騎抄擊。傳為兵執。同伴六.七人。共繫入一獄。鎖械甚嚴。尅日當殺之。沙門支道山。時在護營中。先與傳相識。聞其被執。出至獄所候視之。隔戶共語。傳謂山曰。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若能至心歸請觀音。必有感應。傳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山語。遂專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鎖械。而覺緩解。有異於常。聊試推盪。忽然離體。傳乃復至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力普濟。當令俱免。言畢復牽挽餘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開戶走出。於警徼之間。莫有覺者。便踰域逕去。時夜已向曉。行四.五里天明。不復進。共逃隱一榛中。須臾覺失囚人。馬絡四出尋捕。焚草踐林。無不至遍。惟傳所隱一畆許地。終無至者。遂得免還。鄉里敬信異常。咸皆奉法。道山後過江。為謝居士具說其事。
竺長舒
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資貨。為巨富人。晉元康中。徙居洛陽。奉法精至。尤好誦觀音經。其後鄰比失火。長舒家悉草屋。又居下風。火已逼近。惟至心誦經。有頃。火燒其鄰屋。而風忽自廻。火亦際屋而止。於時咸以為靈。里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云。風偶自轉。此復何神。伺時燥夕。當爇其屋。能令不然者可也。其後天甚旱。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家。明晨相率詣長舒。自說昨事。稽顙辭謝。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正誦念觀世音。是威靈所祐。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自是鄰里鄉黨咸敬異焉。
呂竦
呂竦。字茂高。兖州人也。寓居始豐。其縣南溪。流急岸峭。廻曲如縈。又多大石。白日行者猶懷危懼。竦自說。其父嘗行溪中。去家十許里。日向暮。天忽風雨。晦冥如漆。不復知東西。必當覆溺。惟歸心觀世音。且誦且念。須臾有火光來岸。如人捉炬者。照見溪中了了。遙得歸家。火常在前導。去船十餘步。竦後與郗嘉賓說。
徐榮
徐榮者。瑯琊人。嘗至東陽。還經定山。舟人不慣。誤墮洄澓中。遊舞波濤。垂欲沉沒。榮無復計。惟至心呼觀世音。斯須間。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船踊出澓中。還得平流。日已向暮。天大陰暗。風雨甚駛。不知所向。而濤波轉盛。榮誦經不輟口。有頃。望見山頭有火光赫然。廻柂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