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字希仁。慶曆中為御史中丞。後拜樞密。諡孝肅。天性嚴厲。未甞有笑容。人謂包公笑比黃河清。公為京兆尹。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公嘆異。即召其子語之。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二人相讓久之。公乃以金付在城寺院。修冥福以薦幽爽(本傳)。
江公望
公望。字民表。釣臺人。徽宗朝除左司諫。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標】有子早亡。託夢舅氏曰。為稟吾父。乞就天寧寺看寶積經。庶歸生善處。吾父修行功業已成。冥府有金字碑云。嚴州江公望身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無愛染。動靜不忘。於佛法言談罔失於宗風。名預脫於幽關。身必歸於淨土。宣和末知廣德軍。一旦無病面西而化。公望甞曰。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無所。六根杳寂。諸識消落。法法全真。門門絕待。瞥爾遂成真如實觀。初機後學唯除賓客寒溫時。大小便利時。可暫停念。如或未免葷茹。睡臥未至昏瞑。乃至營辦家事。種種作務。自不用舍。亦自不相妨礙。心口念念聲聲稱誦聖號。更有甚邪思惡慮敢萌於心。自然純一無雜。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過旬月便成三昧。所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觀方便。
楊時
時。字中立。號龜山先生。明道門人。學有本源。為一世儒宗。徽宗朝為國子祭酒。甞曰。微生高乞醯以與人。孔子不以為直。維摩經云。直心是大道場。儒佛至此實無二理。又曰。圓覺經云。作止任滅是四病。作即助長。止即不芸。任滅即無事(鳴道集)。【標】時與東林總禪師友善。謂師曰。禪學雖高。却於儒學未有所得。師曰。儒學緊要處也記得些子。且道君子無入而不自得。得個甚麼。時默然。師又與時言十識。第八庵摩羅識。此言白淨無垢。第九阿賴耶識。此言善惡種子。白淨無垢即孟子之言性善。性善則可謂探其本也。言善惡混。乃於善惡未萌處(資監)。時又問曰。孟子道性善是否。師曰是。時又問性何以善言。師曰。本然之性不與惡對。後朱子謂總老此語却是(西山讀書記)。
游酢
酢。字定夫。與楊時同學於伊川之門。徽宗朝除監察御史。甞謁開福寧禪師乞指心要。師曰。道不在說與示也。說示者方便耳。須用就己知歸。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也。酢默然。後致書於師曰。儒者執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各盡其分。罔有不合道者。釋氏謂世間虗幻。要人反常反道。旨殊用異。而聲可入心可通哉。師答曰。人溺情塵愛網。晝思夜度無一息之停。須力與之決。願收其心之放。死生乃可出。若只括其同異。盡分於父子數者之間。我習內熏。愛緣外染。於道何能造合。能反厥常則心自通。道自合。不然。難以口舌爭也(資監)。
韓駒
駒。字子蒼。政和初除正字終徽猷閣待制。江西詩派之一也。甞問道於草堂清禪師。致書云。近閱傳燈。言通意料。頗合於心。但世緣萬緒。情習千端。未易消釋。須有切要明心處。毋悋指教。清答云。欲究此事。善惡二途皆勿萌於心。能障人智眼。文字亦不必多看。塞自悟之門。子蒼得此指導。乃述意云。鐘鼎山林無二致。閒中意趣靜中身。都將聞見歸虗照。養性存心不問人。
呂正己
正己。顯謨閣學士。參長蘆且庵仁禪師。甞問師曰。衣裏藏珠是甚麼人。師起抖擻曰一物也無。正己唯唯。師贈偈曰。君今親切到長蘆。抖擻衣衫一物無。此去逢人如有問。但言風急浪花麤。正己投機偈云。針芥相投夙有緣。千年孤立雪庭寒。禪人若問前程事。萬里長安到不難。師可之(資監)。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三
天台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四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南宋
都杭。起高宗丁未。盡幼主丙子。七主。一百五十年。
高宗
帝諱構。徽宗第九子。母韋氏。徽宗夢武肅錢王入室已而生帝。初封康王。即位於宋州。丁未改建炎元年。【標】帝幸維揚。二年正月詔金山住持克勤入對行在。所遣八人。翊師升殿賜坐。朕素知師道高玅可得聞乎。師曰。陛下以仁孝治天下。率土生靈咸被光澤。雖草木昆虫各得其所。此佛祖所傳之心也。此心之外無別有心。若別有心非佛祖之心矣。帝大悅。賜圓悟之號。師奉旨就揚州雍熈禪寺說法。上問師居金山如何。曰金山在大江之中。臣老且病。願歸山林以盡天年。乃勑住江西雲居。三年金人將至楊州。上渡江至鎮江幸杭州。升杭為臨安府。十二月至明州。四年至台之章安鎮。正月三日入金鰲山寺。有僧禱於佛前。皆憂時保國之語。上問何典。僧曰護國金光明懺也。二月駐溫之江心寺。聞僧祈祝甚虔。上悅。賜額曰龍翔。辛亥改元紹興。二年駐蹕臨安。以法道法師隨駕南巡。詔道入見。上從容謂曰。上皇為妖人所惑。毀師形服。朕為師去此黥涅。道曰。上皇御墨不忍毀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強。勑道住東林太平禪寺。五年上幸上天竺。以萬歲香山奉供觀音大士。召住持應如對語稱旨。賜金帛以勉修造。七年詔宗杲住徑山能仁禪寺。八年詔賜天下僧尼勑綾度牒。九年大赦天下。詔諸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