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鎣以供事焉(三寶感通傳)。
蘇刺史女使
唐武德中都水使蘇長授巴州刺史。帶家族赴官。因渡嘉凌江。中流風作。船帆頎沒。男女六十餘人一時喪失。唯一女使常讀法華法經。浪入船。女乃頭戴經函。誓與俱沒。既而女即不沉。隨波泛泛。頃刻至岸。捧函而上。開視其經。了無沾濕。此女後嫁於揚州。其篤信讀誦愈於舊也(法苑珠林)。
長安陳氏
長安通軌坊劉公信。妻陳氏之母因病先卒。陳氏忽暴亡。見一人引入地獄。備覩諸罪相。後見一獄石門忽開。母在其中受極重苦。母見女曰。汝可為吾寫法華經一部。使吾脫免。言已門閉。陳氏再穌。說之。公信。即憑妹壻趙師子寫是經。忽有經生持新寫蓮經一部來質錢。趙言幸有此經可贖之。不必寫也。劉從之裝束訖。授與陳氏。陳氏一日設母食。乃夢母曰。吾先令汝寫經一部。何不為之。女曰已為贖一部訖。母曰。吾為此經。增受重罪。獄卒打吾脊破。以不合取范家經為己有故。女夢覺。急請人書之。經成。又夢母報曰。吾承經力已脫冥司。好處安身。今來報汝。汝當信心。好住世間。及詢前經。果是姓范人寫。唐龍朔中也(法苑珠林)。
寧州費氏
宋朝羅璵。妻費氏。寧蜀人。父諱悅。守寧州。費信敬三寶。誦法華經。數年之間勤苦不懈。俄而染患心痛。浸成極勢。闔門惶懼。費作念言。我誦經勤苦。必有善祐。終不因此至死地也。既而睡臥。即夢佛身舒手過窻以摩其心。內外皆睹金光滿室。又聞異香襲人。自此病愈。見者莫不生信(太平廣記)。
台州任徵君女子
台州臨海縣湧泉寺。先是唐時有任徵君。礪行清白篤志堅高。而又深信佛道。多修善果。有女子專課蓮經。一時經室中生青蓮華七本。舉世希奇。徵君見已善心內發。即欲捨宅為寺。事尚冥密間。時有高玉禪師卓菴於樓石山。相去不遠。師於禪定中飛錫而來。正遷徵君之庭。君盡力挽出。錫入地三尺。泉水涌高三尺。由此即以宅造寺。請禪師開山說法住持。因此額號涌泉院。有記存焉。此得之於奉化淨明講師師寶蓋。寶甞親至是寺見碑刻云。
高安太守嫂
朝奉太夫孫于之嫂。年十九而寡。自誓一飯。終身誦法華經。不復再嫁。于守高安。嫂已七十餘。面目光澤舉止輕利。政和六年夏六月忽收經帙。料理服玩。分付侍妾。于問其故。笑曰。我更三日死矣。至期無病果安然而逝(洪覺範智證傳)。
頴州妓盧媚兒
歐陽文忠公知頴州日。有官奴盧媚兒。姿貌端秀。善談笑。口中常作蓮華香散越。滿坐人皆奇之。但莫測其由。俄有一僧自蜀中來。頗能知人前生事。公因語之。僧曰。此女前身甞為尼。誦法華經三十年。一念之悞遂至於此。公未之信。後見奴問曰。曾讀法華經否。奴曰某失身於此。所不暇也。公命取是經示之。一覽輙誦如素熟者。易以佗經則不能也。僧言其謬乎見遯齊閑覽。嗚呼。為尼三十年讀誦。是亦精進之儔也。以一念之差便即失路。世人此念可不正乎。今之為妓者。以人中最貴之身受人下劣不清淨事。其能迴光返照厭其所作。於大乘經專誠讀誦。則龍女一剎那頃而成種覺。人人有分矣。如其不省。惡境現前。地獄三塗無逃避處。
湖州妓楊韻
湖州有倡妓楊韻。手寫法華經。每執筆必先齋素盥沐更衣。後病死之夜。其母忽夢韻來別云。某以書經之力。今得託生烏程縣廳吏蔡家作女子。時蔡妻方娘是夜夢有肩輿及門者。迎之則楊韻也。云來寄宿。寤而生女。其母佗日往尋視之。女為之啞然一笑(聧車志)。
臨安府郭道人
道人郭氏。法名妙圓。仁和縣人。少歸安溪聞氏。其夫好佚樂。不理家業。因此別歸。道裝素衣。立願長茹。誦法華經。修法華懺。誦彌陀經號。常時面西。諦觀落日。一日空中告云。郭妙圓。如汝所修。定生安養。從此益加精進。心不暫息。及臨行時沐浴更衣。請僧念佛。端坐而亡。紹興乙丑歲也(寶珠集)。
明州沈氏
紹興初。石鰍伍氏有新婦姓沈。定海江南人。稟性貞淑。善果自修。其姑每旦誦蓮經。婦則謹於事奉。凡展卷則來聽受。或一二品乃至一卷。久而不倦。一時感疾。即白姑曰。婆婆誦經。新婦獲聽。世緣告謝。不及奉侍。願他世諸佛會中相見。漫成一頌乞傳之。平生快活。死也風流。最後一著。分付柴頭。言已聳身加趺而殞。迺姑見其超脫。往白天童宏智禪師。師聞讚喜。遂以己龕與之。洎從火化。餘骨中所謂堅固子者瑩然無數。四眾見聞稱嘆希有。此湖心寺法政宗師親見聞。因得傳世。
明州趙氏使
紹興末。奉化縣有姓趙人。其母安人重佛齋戒。誦法華經。房下有一女使。每竊聽。久久忽記得四句。所謂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自此動靜施為常吟詠不絕。人聞之謂為笑語。殊不知此女亦有用心處。一日作事乖主意。陵遲至死。遂以其屍潛[療-(日/小)+土]後園。異時忽於其上秀出青蓮華一朵。香色可愛。餘人不知其因。獨安人默而識之。蓋所誦四句經感應之如是也。安人復不匿其德。密說與虗堂法師本空。空每舉似以化人。宗曉甞親聞其說。聊記于此。
明州朱如一
朱氏名如一。四明薛君之室也。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