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於凝氷內。見花二莖。狀如芙蓉。燦然金色。七日乃滅。
唐蒲州釋法徹
絳州人。少勤苦。通法華經。常以是經誘化一切。邑有孤山。師依而結業。剏立蘭若。地本高險。向絕泉源。師積歲崇道。一旦清泉迸出。刺史房仁裕申請寺額。即以陷泉名之。甞於道中遇一癩者。引至山中。為鑿穴給食。令誦法華。癩者素不識字。加又頑鈍。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至第六卷。癩病漸愈。經完。眉鬚復生。膚已如故。
唐韶州南華寺釋法達
洪州人。七歲出家。長誦法華。後詣曹溪禮六祖。祖問。汝誦此經。以何為宗。師云。但依文念。豈知宗趣。祖令取經展誦。師即高聲誦至譬喻品。祖曰。止。此經以因緣出世為宗。經云。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汝當信。佛知見者。即汝自心。更無別物。莫向外求。與佛無二。乃說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師聞不覺悲泣。亦以偈讚。有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之語。從此頓悟玄旨。
唐釋法璿
開元中。於天童山東麓。建精舍棲止。後移居西南隅之多寶塔。日誦法華經。感天童躡雲升降。捧食來供。遇夜則遶塔行道。人遙見師身。與塔之相輪等。時號為太白禪師。
唐洛京聖善寺釋無畏
本中印度人也。梵名輸波迦羅。生有神資。十三讓國出家。道德名稱。為天竺冠。南至海濱。遇殊勝招提。得法華三昧。所至講法。恒多異相。後附商舶遊諸國。密修禪誦。口放白光。時中印度大旱。師為冥祈。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軍持。注水於地。時眾欣感。得未曾有。將遊震旦。以駝負經。駝沒於河。師亦隨入。止龍宮三宿。為宣法要。及出。所載梵夾。不濕一字。開元四年至長安。敕住西明寺。譯出虗空藏及大毗盧遮那等經。甞亢旱。上遣祈雨。師盛一鉢水。梵言數百。須臾。有物如蚪。矯首水面。頃之有白氣自鉢起。若一疋素。翻空而上。風霆晦暝。大雨如傾。又甞霪雨逾時。師揑泥媼五軀。作梵語呪之。即刻而霽。
唐東陽清泰寺釋玄朗
姓傅氏。梁雙林大士六世孫。幼出家。弱冠納戒。聞天台一宗。盛弘止觀。詣東陽天官寺。謁慧威法師。修法華三昧。身厭人寰。志棲林壑。惟十八種十二頭陀。隱左溪巖。四十餘年。晏居一室。自以為法界之寬。甞於殿壁繪觀音賓頭盧像。焚香斂念。感五色神光。輝映一室。道俗俱瞻。歎未曾有。天寶十三年示寂。時號左溪尊者。
唐台山國清寺釋湛然
荊溪戚氏。年二十。受經於左溪朗禪師。溪大驚異。甞夢披僧服。掖二輪遊大河中。左溪曰。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羣生於生死淵乎。乃授以所傳止觀。天寶七載。始解儒服出家。詣吳開元寺。敷行妙法。乃祖述所傳章句。凡數十萬言。大弘一心三觀之教。常與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禮五臺。清涼觀師帥徒千指迎送。時皆稱歎。有不空三藏門人含光。白師曰。頃從不空遊歷天竺。遇梵僧云。聞大唐有天台教宗。可以識偏圓。簡邪正。明止觀。可譯之至此土耶。師聞之。嘆曰。可謂中國失法。求之四維。晚歸台嶺。建中二年二月。示眾曰。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自利利人。在此而已。言訖。隱几而化。所著法華釋籤疏記等。盛行於世。
唐越州大曆寺釋神邕
諸暨蔡氏。十二入道。依左溪朗禪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玄疏。五夏敷演。吳會間學者雲從。天寶中。遊長安。居安國寺。後東歸出襄漢。有著作郎韋子春者。學贍氣剛。師與之詶抗。子春折服。中書舍人苑咸嘆曰。師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時人以為能言。
唐佛隴釋道暹
遍覽百家。彌精法華。大曆年中。入京弘化。盛有著述。能於虗空遊行往來。時謂有神足證云。
唐蘇州支硎山釋道遵
姓張。吳興人。參左溪。學天台止觀。欲廣寫法華經。乃於支硎創闢經院。舉精行沙門十四人。常持法華。以燭繼晝。用弘大乘。敕署為法華道場。師於山中鑄盧舍那像。及多寶佛塔。修淨土當生業。造彌陀佛像。平時講法華玄義。歲無虗日。天寶元年。於靈嵓道場。行法華三昧。忽睹大明上燭於天。身在光中。異日問荊溪然師。然曰。智慧光明。從心流出。將以顯發第一義天也。又入法華道場。覩此身在空中坐。知是滌垢之相。興元元年坐逝。門人靈翰等樹塔。
唐潤州石圮山釋神悟
隴西李氏。幼嬰惡疾。開元中。於菩提像前。爇指懺摩。祈遣夙業。感異光如月。朣朧紺宇。所苦頓愈。天寶四年。出家受具。每入法華道場。九旬禮念。觀佛三昧。於斯現前。因語門人曰。夫陰薄日以何傷。風運空而不動。苟達於妄。誰非性也。方結宇於勞勞山東。常行禪定。夜有山神現形。稱是隋故新成侯。久主南嶺。今願以此地永奉經行。言訖不見。十年。加趺而逝。闍維得舍利纍纍。粲然可數。
唐京師大安國寺釋志鄰
姓范氏。兖人。母王氏。不信三寶。鄰逃東都。依廣受寺修律師出家。開元十年。思親歸寧。母終已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