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6-中国撰述史传净土宗-西舫汇征-清-瑞璋-第11页

。有樂邦文類。行世。
寂堂
元嗣密庵傑。篤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夢紅蓮華從地而出。由是十洲蓮宗大行。
宗坦
潞州人。申氏子。年十六師道恭淨髮五十年名播講林。晚於唐州青臺鎮。專求淨土三業四儀曾無暫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夢阿彌陀佛。謂曰。汝說法止六日。當生淨土。覺而白眾。至五月四日。集眾告曰。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勝緣。惟憑時刻。願眾念佛。助我往生。言已坐脫。滿空雷鳴。白雲覆地。三日方歇。所持瑪瑠數珠盤於指上。眾取之。竟不能下。
子元
號萬事休。茅姓。母柴氏。夢佛入門。次早生之。因名佛來。父母早亡。年十九投延祥寺志通出家。習止觀。一日定中聞鴉聲悟道。頌曰。二十餘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沉吟。忽然聽得慈鴉呌。始信從前錯用心。於是利他心切。普勸念佛。代為法界眾生。禮佛懺悔。祈生安養。剏白蓮懺堂。述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蓮宗眼目。立普覺妙道四字。以定名派。高宗皇帝召見。賜號慈照。後於鐸城。三月二十三日。告眾曰。吾化緣已畢。時當行矣。言訖合掌示寂。茶毗舍利無數。勅賜最勝之塔。
懷義
溫州樂清人。父業漁懷幼時坐船尾。隨父得魚。私投水中。父怒受撻無悔。遂辭親。出家景德寺。天聖中。試經得度。稟法于翠峯顯禪師。凡五住道場。惟化眾念佛。有勸修淨土說。示寂之夕。其徒智才問。壘塔已畢。如何是畢竟事。師竪拳示之。推枕而逝。
智圓
居西湖孤山。廣解諸經。刻心淨土。造彌陀疏及西資鈔。勸發往生。臨終坐化。以陶器合[療-(日/小)+土]。後十五年。積雨山頹。啟視陶器。形質儼然。爪髮俱長。
僧藏
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禮拜。專修淨土。將終天樂。次第來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別眾而化。
有嚴
受業天台靈鷲。依神照傳教。晚居樝菴。專事淨業。作懷安養故鄉詩四篇。為時所傳。居山十年。夢池中大蓮華。天樂四列。乃作餞歸淨土詩。後七日加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乃隱。
中立
號明智。居南湖。常以淨業誘人。其徒介然創十六觀堂。為東州之冠。實師勉之也。一夕謂侍者曰。今聞異香。吾意甚適。即召觀堂。行人俱集。含笑言曰。吾往生期至。即面西坐逝。
擇瑛
桐江人。依經論辨專雜二修。以示往生之易。又述淨土修證儀二卷。行於世。今人稱阿彌陀佛真金色一偈。即師所撰也。一夕有疾。面西凭几。念佛而化。
思照
受業錢塘淨住。刺血書法華經。一字一禮。如是十過。誦十六觀經五藏。彌陀經十藏。法華一千部。禮華嚴梵網淨土七經等。凡二百七十卷。每夜四更即起。念佛懈怠之人。聞聲悚愧。又於月二十三日。率道俗繫念三聖。常及千眾。終師之世。凡三十年。一夕語其徒曰。夜夢佛金身丈六。豈非往生有兆乎。乃日請七僧。以助念佛。至七日晚。涌身合掌。厲聲念佛。趺坐結印而化。
宗利
受業會稽天華。修法華懺三載。夢亡母謝曰。荷汝懺功。已生善道。期滿。見普賢從空而過。復謁大智律師。增受戒法。忽夢律師吐白珠令吞之。甞神遊淨土。見寶池蓮華行樹之相。尋詣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後入道味山。築庵名一相。越十五年。謂弟子曰。吾見白蓮華徧滿空中。三日復曰。佛來矣。即書偈曰。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奄然而化。
齊玉
號慧覺。初於霅川寶藏。建淨土會。念佛者如蟻之眾。後住上竺。夜半頂彌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謂首座曰。床前多寶塔現。非吾願也。所欲見則阿彌陀佛也。可為我集僧念佛。首座鳴鍾繫念。將百餘人。頃之曰。今已見佛。即瞑目端坐而逝。
仲閔
所著教義憲章集。三衢人。於受業祥符。升師子座見銀誓。西方而至。師曰。吾一生解第一義。誓取金臺。今乃若此。即座而化。
瑩珂
受業霅川瑤山。徧參教席禪門。以疾歸受業。酒炙無所擇。竊念戒業有闕。恐從流轉。令同住取戒珠師所編淨土往生傳。對床讀之。凡讀一傳為一首肯。既而擇一室。面西設禪椅。不食念佛三日。夢佛大士謂之曰。汝尚有壽十年。且當自勉。珂白佛曰。設有百年。閻浮濁惡。易失正念。所願早升安養。承事眾聖。佛曰。汝志若此。後三日當來迎。至期令眾誦彌陀經。師曰。佛大眾皆至矣。遂寂然而化。
靈照
住華亭超果。每歲開淨土會。七日道俗常二萬人。夢中見三聖。跪問之曰。靈照一生期生安養。可果願不。觀音指之曰。淨土不遠。有願即生。一日臥病。謂侍者曰。吾往生有期矣。即面西趺坐而化。
可久
居四明開化。常誦法華。因坐化。三日復蘇。語淨土事。與十六觀經不異。見蓮華臺。皆標合生者姓名。一紫金臺標云。大宋成都廣教院熏法華當生此中。次一金臺云。明州久法華生此。又一金臺云。明州孫十二居士合生此中。又銀臺標云。明州徐道姑當生此中。語訖復逝。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二十年孫居士化。天樂盈空。感一郡人。皆來送葬。
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