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廣文
楊廣文。字道原。吳縣人。少孤不娶。皈心淨業。歲饑。道有棄兒。輒收養之。至十數。長而後遣之。門有乞者。教令唱佛名。即予之錢。由是乞者踵至。每語人曰。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此八字。是無上法門。更無他說。乾隆三十五年得疾。其友沈炳往省之。唱佛名不絕口。明日遂逝。年六十餘(二林居後集)。
顧天瑞
顧天瑞。蘇州城西。大邨人也。中年長齋。為念佛會。妻陸氏。亦長齋。日誦佛名甚虔。年六十三。得微疾。預知將終。沐浴易衣就寢。
其姒俞氏。別室居。忽聞陸氏遙語云吾先去。姆早晚好來也。俞氏亟遣子視之。逝矣。俞氏故長齋修淨業。居半載無疾而逝。天瑞後數年。別諸親故。沐浴唱佛名。亦無疾而逝。事在乾隆三十五年(二林居後集)。
姜見龍
姜見龍。字元標。吳縣人。嘗倡設義冢。埋諸暴骼。歲饑。捐金以賑。家遂中落。習眼科以自活。初好長生術。一夕夢至一所。巉崖幽谷。陰風颯然。急覓路行數里。忽見天日。幢幡蔽空。寶輿中一人趺坐。身金色。見龍請曰。夙生罪障。悞入險塗。願見救拔。輿中人言。汝能發願否。見龍稽首曰。願從今日。作佛家奴。輿中人言。甚善。明日當有比邱。導爾修行。慎勿錯過。言畢。頓失所見。及旦。果有一僧欵門而入。為言修行之要。無過念佛。能念佛者。決生西方。能念佛者。得不退轉。能念佛者。疾成正覺。見龍大喜。日持佛名萬餘。聲徹里巷。乾隆四十三年八月。示微疾。謂諸子曰。吾一心求生西方。無他戀也。其月既望。書偈曰。脫卻五濁苦。往生極樂土。七寶蓮胎圓。一念成正果。明日將午。寂然而逝。年七十五(姜崑成述)。
沈炳
沈炳。字敬孚。長洲人。年十五。得喘病。過三十而劇。因發出世心。持佛名頗切。至年五十病益甚。自正月至五月。一息僅屬。遂矢願長齋。其友楊廣文往省之。勸持金剛經。扶起授之讀。盡卷。居三日。加持至三卷。半月而病愈。自後日以三卷為常。持佛名不輟。夜坐輒至曉。喘病遂除。而身微傴。閱五年。夜坐頃。自誓不取正覺。終不休歇。脊梁忽聲振。挺豎如平人。尋受五戒於旅亭會公。炳常言世間萬法。生滅不停。唯有一句阿彌陀佛。是大休歇處。又自謂念佛工夫。尤於病中得力。諸苦煎熬。獨一念炯然。不曾打失耳。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示微疾數日。其月晦。晨起盥沐畢。喘甚。回身向西。結跏念佛。其妻在旁。揮之去。已而寂然。則坐逝矣。遺言以龕殮。用茶毗法。其妻亦長齋。修淨業。已而出家為尼(二林居後集)。
王恭
王恭。字禮言。太倉人。為人恬澹寡嗜慾。少棄舉子業。好為詩。所居南園。故宗老文肅公別墅。竹石蕭涼。偕諸羣從。觴詠自得。年五十餘。輟詩不復為。長齋修淨業。自號破有居士。一夕夢遊淨土。覺而志以詩曰。無多些子沒商量。夢入蓮邦大歇場。諸上善人譚法性。各天帝釋雨華香。鳥音樹樂無停響。珠閣金臺盡放光。咫尺僊原曾不隔。莫教迷路歎漁郎。又曰。雪山老子最多情。指點歸家路甚明。不住直須這裏住。無生恰好箇中生。投將種後芽旋發。培得根來果自成。領取臺山驀直去。何勞萬里訪蓬瀛。時年七十二矣。其明年夏。臥疾園之潭影軒。軒前有蓮池。華未放。一蓮藥傍崖石。獨對榻而開色鮮好。滿二日。恭課佛名如常時。手結印而逝。而華亦萎。時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八日也。亡何。劉河人有以乩降神者。恭子沖往叩之。乩大書曰。我破有主人也。問今居何處。答幸登蓮界。問頗憶家否。答何思何慮。問家事。答南無佛。固問。又書南無佛。如是者三。遂寂(顧成志。許培秀述)論曰。余少聞輪回往返之說。輒自悲流浪五濁。倀倀然靡所依也。既長。觀庾彥寶王虗中諸公行事。遺棄世榮。一心西邁。誠慕之。夫百年須臾耳。身家妻子之謀日固。悲歡得失榮辱之數日出。而死已隨其後矣。昔人謂念佛一門。於居士尤為喫緊。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煩惱之海。一息不來。而鐵牀銅柱隨之。非仰賴佛力。何以敵此。其有覽諸君子之遺蹟。而奮然興起者乎。是皆蓮胎骨肉也。余願執鞭以隨其後。
淨土聖賢錄卷八
淨土聖賢錄卷九
往生雜流第八
張鍾馗
張鍾馗。唐時人。居長安。殺雞為業。臨死。見緋衣人驅羣雞至。唱言啄啄。雞輒向上啄。兩目血流。痛不可忍。有沙門宏道見之。為設像。勸令念佛。忽覺香氣滿室。羣雞散去。即端坐而化(佛祖統紀)。
張善和
張善和。亦唐時人。屠牛為業。臨終。見牛數十頭。作人言曰。汝殺我。善和告妻。急延僧為我念佛。僧至。謂云。經言。若有眾生。作不善業。應墮惡道。至心具足十念稱阿彌陀佛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善和云。地獄至急。取香爐來。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向西厲聲稱佛。未滿十聲。遽云。佛來也。已與我寶座。言訖而終(佛祖統紀)。
金[奭-人+大]
金[奭-人+大]。不詳其所出。以漁為業。已而改行。斷葷血。持佛名。日萬聲不輟。一日忽告家人曰。我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矣。我將歸淨土也。次日又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