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兼授金剛寶戒。建大悲壇。兼修事理二懺。年七十一。秋示微疾。集居士弟子。囑以護持正法。越七日。沐浴更衣。趺坐持珠。與眾同稱佛號。頃之聲息俱寂。鼻垂玉筯。過尺許。踰時頂猶熱。先是優婆塞周氏。夢天樂迎真西逝。急偕戚屬數人來受皈戒。庵主道聲。預以元日夢真坐蓮臺上云(靈峯宗論)。
道樞
道樞。仁和人。通天台教。篤志淨業。不親世緣。順治十二年。夢偕神僧登玉屏峯頂。明年六月。微疾。二十六日。蚤起語眾曰。吾夜夢神僧來迓。豈即昔之登玉屏峯者邪。人靜時。忽見幡葢盈空。蓮華布地。即趺坐合掌。朗誦法華經題七徧。唱阿彌陀佛百餘聲。安詳而逝。顏色不變。龕几間。異香郁然(淨土全書)。
崇文
崇文。不詳其所出。受業雲棲宏公之門人。住常熟南洙村靜室。雙目失明。乃專心念佛。夜每登座施瑜伽食。三年不輟。順治十五年三月十四日。遣其徒行先報城中緇素曰。明日當西歸。特遣告別。明日凌晨眾集凡三十餘人。文坐於牀。命其徒誦彌陀經一卷。誦畢入寂。室中香氣。三日不散(淨土約說後跋)。
具宗
具宗。常州無錫人。講天台止觀。修念佛三昧。誨人不倦。順治十六年。示疾。具湯沐浴。著一履。誦彌陀經畢。唱佛十聲。大書八字云。廓落靈虗。無往來處。擲筆而逝。趺坐三日。顏色不變(淨土全書)。
讀體
讀體。字見月。姓許。其先江南句容人。從軍滇黔。以功襲指揮使。遂家於楚雄。體不欲襲官。去之劍州赤宕巖。修真三載。一日遇老僧授以華嚴經。披閱大悟。遂出家。受具戒於三昧光律師。三昧主寶華山。將示寂。授以衣鉢為寶華第二代祖。靜修般舟三昧。不坐不臥不依倚。晝夜壁立者九十日。四方緇素。翕然歸附。南北禮請開戒者無虗月。一日示微疾。曰。勿進湯藥。後七日吾當行矣。至期寂然而逝。年七十九。茶毗。見蓮華佛相騰於火中。獲五色舍利升餘(寶華山志)。
林谷
林谷。紹興人。住羅山之西南。破衲麻鞋。唯勸人念佛。一日見白雲中有佛來迎。遂化去。土人名其庵曰白雲(淨土全書)。
萬緣
萬緣。姓喬。湖州長興人。為人愚鈍。人詈之弗嗔也。譽之弗喜也。專持佛號數十年。康熙二年七月。忽自縛草龕。有殷任之者。與緣善。謂曰。師既縛龕。我往蘇賣茶歸。當為置褥。緣曰。承汝好心。恐不及待耳。至九月一日。微疾。但飲白水。至六日方午。自入草龕。趺坐而逝(淨土全書)。
勝慈
勝慈。字與樂。姓楊。滁州北譙人。出家雞鳴寺。年十四。謁西竺大師。學唯識論。未契。時碧空大師講法華經於師子窟。慈往依焉。嘗以生死大事。啟發二親。二親感悟。俱出家。年二十九。西竺以衣鉢付之。明年。主雞鳴寺。後居上乘庵。唯以淨土為歸。未幾示疾。臨終謂母氏曰。彌陀舟航。能渡苦海。言訖而逝。時康熙二年十二月七日也。年五十七(賢首宗乘)。
成時
成時。號堅密。姓吳。徽州歙縣人。少為諸生。年二十八出家。於禪教二宗。參訪略徧。及見蕅益法師。遂終身依止。卒傳其道。歙人延時居仰山。山中猛獸皆馴伏。自撰齋天法儀。感天神現身。人多見者。後往江寧。駐錫天界半峯。宏靈峯之遺教。勤修淨業。日有定課。雖甚寒暑不少懈。刻淨土十要。為之序以暢其旨。其文曰。淨土法門者何。法界緣起也。何謂法界。吾人現前一念之心。不唯非塊然。亦復非倐爾。纔有能起。即屬所緣。非能緣者。不得已強名之曰無相。然虗空兔角。亦受無相之名。而虗空有表顯相。兔角有斷無相。非真無相。又不得已強名此無相曰真。唯其無相而真。故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皆在我現前一念無相真心中。炳然齊現。心無相而真。從心所現。一切諸法。莫不無相而真。是故於中隨拈一毫末。一一皆具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而無餘欠。乃至一欬一掉。一名一字。罔非自心之全體大用。而欬掉名字之外。更無一法可得。此所謂法界也。何謂法界緣起。聖凡皆此法界。非麤妙。無減增。不涉生死。不干迷悟。而悟順法界故。出生二種涅槃。迷逆法界故。妄現二種生死。迷逆生死。法界宛然。無奈眾生從未悟故。終不能了。諸佛菩薩愍之。從一真法界。起種種因緣。世出世間事類無算。一介螻螘。萬聖互援。神力既同。慈心亦等。而眾生迷逆妄故。受化不齊。於諸佛菩薩平等光中。有有緣無緣。及緣中淺深久近之異。緣分差等。化辨從違。若或無緣。徒勞引領。此所謂法界緣起也。是故建化門中。只論繫珠一義。如法華妙典。廣談宿因。先聖以四釋闡明(因緣釋約教釋本迹釋觀心釋)。而必以因緣居首。由緣匪一。故教網弛張。由教無方。故恩德貫徹。由恩不可窮盡。故得消歸自己。領納家珍。故知因緣即第一義。是旨也。精研藏教。備考羣宗。由忍土而遐攬十虗。從末流而曠觀三際。則求生淨土一法。誠法界第一緣起矣。說者謂阿彌願勝。駕越諸方。然諸佛願等。子等心等。法性海中。豈容優劣。而千經萬論。極口指歸樂邦。十方廣長。同聲勸讚光壽者。何哉。緣在故耳。緣何謂在。信也。何謂不在。不信也。信不在處。惡業障之。又諸佛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