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經注說文各邑志乘。多留心考覈。文筆傑出。詩字雄古有神。非如皋一邑之士也。然一邑之士。無不仰信焉。將出遊於江上。經營藏經。事緣未集。而病早乘之。以至於死。乃獨以文傳。可哀已。抱負冠一時。神明清極而有用。入佛法不三年也。已能哮吼。師子兒哉。館中教生徒。晚飯畢。不令人在左右。手內典一冊。倦則依床。以燈就之。往往膏燼天明。卷猶在手。葢其精進如此。故未見其止也。遊妙公之門不以諛。遇不可。或侃侃有言。言必以禮。即其言。考其行。長令人思云。其十頌曰。
悲願第一
光明一際 誰佛誰生 東西淨穢 現此化城 無始以來 互為眷屬 愍彼昏衢 然斯寶燭 非一光明 非眾光明 願光交羅 攝盡有情
勝因第二
不立語言 不廢文字 十面縱橫 無非佛事 於苦世界 現妙音聲 聲中說法 勸我西行 無東無西 全付一佛 即此娑婆 了不可得
持名第三
謂佛無情 何以住世 謂佛有情 孰取孰棄 一念相應 心現九蓮 瞬而失之 十萬八千 韻滿乾坤 香熏庭戶 心心不斷 非新非故
感應第四
佛遠乎哉 人人皆聖 就而呼之 乃無一應 使佛應我 如我應之 頃刻成花 何葉何枝 一母千乳 日哺其子 子欲求乳 張口即是
接引第五
掐斷苦根 推開情梏 一切眾生 大夢同覺 佛非聖者 生豈凡夫 攜手同歸 竭盡無餘 不知主賓 亦非先後 法報化身 一齊授手
往生第六
憶佛念佛 佛不立我 本以淨因 成斯勝果 花色花光 了了分明 慈悲攝受 生入無生 浩浩劫波 紛紛彼此 一念還源 不勞彈指
法言第七
百億蓮花 互灌光明 一一花中 流佛音聲 見相兩空 是名壽者 無量光明 說此般若 法筵清眾 大海潮音 徧十方界 云何不聞
品位第八
本無人天 唯有池蓮 花開即佛 見何有焉 高低同觀 巧拙一手 失乳之兒 盡遇慈母 一心當令 三障本空 九品是一 位位圓融
善友第九
蓮花剎海 湧現毫端 於一剎中 普集人天 衣裓香花 諸上妙供 此往彼來 而無所動 燁燁花開 光照恒沙 無一無異 非自非他
宏法第十
一切國土 有漏所生 諸妄消亡 一真圓成 依真而住 豈緣三受 此樂已極 不知其有 巍巍神力 妙用難停 秘密周護 本願常靈
論生前七事憶潘君
(通州)李漢卿
潘君。州之文生也。生平謹篤。銳志入佛。雖才氣不足以副之。而志深悲切。渾然一真。生前七之作。君預焉。封其牒。命妻守之。臨終。念不改。焚牒而逝。逝之先。見三寶像云。
孫蘭舫小事記
(甘泉)梅香國
孫君蘭舫。幼讀書。長為童子師。性能豪飲。善談論。聞雞園玉尺之風。不遠跋涉而依焉。遂盡棄其豪談善飲之習。而純心受學。從遊白下。舟中校夢遊集。見萬里無寸草句。大疑之。道念益堅。從遊武林。襄事於經坊。猝然而死。死之前。因果較然也。於淨土一門。熏習年餘。所鈔玉尺淨土詩。以千計。每鈔一首。必涵泳其詞義而後運筆。葢九品之蓮花香又吐焉。玉尺祀之於蔣潘二子之次。並為文以招之。
書周君事示同人
(如皋)石 麟
周國定。泰州人。讀儒書未竟。遊雞園。因緣遇妙公。遂信佛法。以未能專力於第一義為憾耳。為人之心亦切。用心或過。則機事現而神太銳矣。於水陸道場。及藏經。有立功之處。為來復門庭。支持年餘。不留餘力。靈機本一。未返本而遽終。可惜哉。其亡也。以丙子七月。坐聽念佛而逝。
新建蕭君事迹
一 願
蕭君。江西新建人也。光緒丁丑。年五十歲。三月四日病。越三日。卒於沙溝寓齋。念佛而逝。生平於佛法頗懇切。曾一赴雞園。與其同邑馬君。同依玉尺。馬君述之。從容而逝。頗近作家也。
程松巖童亦舟兩人小記
(甘泉)梅香國
將欲自奮於一路。則必懇切併力破境界以入之。必有奇效矣。然至於破境界以入。有幾人哉。夫世之境界。情量為之也。破情量盡則境界亡。境界亡而境界都成自在矣。松巖以病卒於前。亦舟以病卒於後。人皆未老也。事業皆未全也。松巖懇切而未超。亦舟徘徊而未斷。抱乾坤之清氣。而銳志修途。尚有隨境之心未亡。而滯於中品之境。噫。二人之培植淨土者。何嘗不深也。往而復修。幡然改轍。必神受彌陀之點化矣。
譚壬生事述
陳 第
譚壬生。常州人。避兵警於如皋。好蓄佛書。心超而氣清。不凡骨也。如皋介通泰。邗江舟東入。路必經過。淨土之因。與行人而俱到。故久而益暢。如是者三年。兵事靖而人多散。或有退志者。壬生兄弟。卓然不凡。殆錚錚然矣。不數年。玉尺以事住常州。欲訪其人。已逝久矣。煙水百城。何堪指著。然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