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2-中国撰述史传净土宗-修西闻见录-清-咫观-第6页

者。或數年而合離之感。往往於心境遇之。如文明周國定甘雲開陳靈復茅慧雲蔣慧生之輩。空中變化。未得其端倪。則此世他生之成就。能不令人思且望耶。量海。戒定夙根。慧心初裕。上品之資也。其集中尼戒一篇。尤見東土大乘氣象。
廣元哀詞
(泰州)冒同慶
  當全藏之未刻也。或有以種種放生念佛之書募刻者。雖非大宗。亦火之前相也。而廣元輒先赴之。元。泰州南門外某庵尼。年既老矣。而志不衰。玉尺兄弟在泰久。與廣元有刊刻龍舒文之願。言既成。元已卒。葢含此淨因以往矣。玉尺出俗時。行過某菴。而元已無踪跡。有人言。此處尚有信心人。可續募小緣以助刻資。玉尺事多。故未往。然心心憶之。同慶。邑人也。為作哀詞示後學。詞曰。
  光華冷淡  閴無人兮  宿草蕪生  塔影淪兮  法幢盈空  唯一真兮  蓮花部主  慰汝神兮
量海軼事
(蘇州)姚古明
  量海。避兵有惡疾。人曰。既是大修行人。何故有此惡疾。答曰。此一一波羅蜜。非汝所知也。臨終時。徹夜呼余名。既卒。人以告余。余曰。此時真喫緊。念佛未遑。豈遑念我。
寶念出家之切
胡鏡之
  寶念。江蘇候補縣王君蔭福女。母早卒。隨父署縣任中。一日請父欲有所言。父命之至。以終身事父為言。父許之。久而移寓泰州。父請刻經僧為說菩薩戒。并請書鏡影鐘聲以示之。稍有所明。未徹也。又隨父至江寧寓。遂至接引菴。出家志甚切。於其年之冬。遙禮刻經僧。削髮出家。不久遂卒。刻經僧為訂出家名字。未及知也。其勇於脫塵。而疎於覓法。葢入佛未深之故耶。然其迅速精進以自全其天。則亦可以諷世之為修行而終身不決者。
靈義傳
(金陵)朱 生
  靈義。江寧馬氏女二順也。年十餘。見玉尺。傾心受教。性警敏。能解大意。既而病。欲見玉尺不可得。命作書請玉尺渡江。家人誑之。不以信達也。玉尺有他事致書金陵弟子。靈義忽謂母。師有信到。何不探之。精誠通感如此。可謂哀矣。養病於藥師菴。待玉尺不至。自知期迫。對佛落髮為沙彌尼。玉尺久而渡江。知其事。訪其處。太息久之。祝其魂魄。祀之於海天精舍。追說菩薩戒。稱之曰菩薩沙彌尼。靈義雖苦於病魔。然心光朗然。至死不變。其不隔於無量光。葢可知矣。
寶進進字說
石 麟
  寶進之遇人不淑而知退也。必進於道矣。既志於道而未得所依止也。進必化為退。然退於一處。非退於處處。其進猶存也。勇於義。自願效力花嚴。處移而心減。不亦退乎。然大退者數人。而彼勉力以完其半願。而周旋於玉尺之前。而退中之進象也。至於得地安居。披衣削髮。而格於心境。不復與善知識輪誠意而寫天真。真進之機何在乎。寶也幾何。可弔也。與其進也。噫。
能持事略
(紹興)慧 音
  杭州太平橋葉菴住持尼名能持。年六十九。己卯七月二十九。自知時至。集眾念佛。端坐而逝。面目熈怡。方炎暑。次日封龕。形色如生。飛蠅不犯其几筵。此真淨業所感也。杭州近日比丘尼中。以穆菴慧師葉菴持師。為名望最著者(杭之客尼蓮化。病歸。卒於無錫舟次。人甚懇切。但慧解不起耳。仁華每提醒之。猶未甚得力。惜哉。仁華。亦江南尼眾之傑出者)。
明恒傳
德 修
  明恒。先為優婆夷。住寧波鄉之青蓮菴。專修淨土。因病。遂薙髮。念淨土堂未曾完工。病中每抱憾。有妙理法師者。示之曰。世事未了。有人替汝。生死事未了。無人替汝。今宜收下。一心歸命矣。又有式教大師者。亦時來警策。遂默受善誡。妄想芟除。一日晨朝。忽謂大眾曰。今日巳時可行。或問曰。巳時向那里行。曰。汝豈不知西行。至巳刻。果安然坐化。
  論曰。善知識之恩。大於父母。能使善根散而復聚。觀於明恒益信。世之學人。猶往往不知擇友。悲夫。
修西聞見錄卷二
  修西聞見錄卷三
東土 雞園偶 集
豐伸布贊
(海陵)程紹昌
  豐伸布。長白職官也。與妻篤志淨業。臨終有應。贊曰。蓮出雙花。官居幾品。回首旂常。冠裳鼎鼎(在道光咸豐之間乎)。
書吳刻花嚴合論後
(無錫)余 治
  龍湫三疊。安慶撫暑之古蹟也。妙公曾與署中丞方伯吳公坤修。坐其中。訂刻花嚴合論之議。吳之言曰。臨江之塔有神焉。予隨征紅巾時。頗獲其助。今署撫篆。力新之。鑄金銀銅鐵鉛五佛身。唯鐵不中程。命委員重鑄。三鑄而不及其初焉。知佛法一錘成就也。又曰。鉢盂竹笠行脚僧之物。余皆有之。坐園中。聞鶴鳴泉湧。有山林之想。吳既畢合論之功。遂卒。雞園水陸。歲歲祀之。吳刻經。不欲署其名於經尾。念佛之餘。刻指月錄棱嚴呪疏及釋氏十三經。管楊諸居士等。實左右之。以回向淨土。
周貽樸事略
(泰州)陳 第
  周貽樸。官兩淮鹽大使。性篤雅。深明佛意。蓄內典千卷。日以淨業為事。嘗與龔舫趙煦諸居士相往還。棲心淨土。臨終安詳。親見三聖而逝(同治年中)。
序龔令事
(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