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9-藏外

42-圆峤内篇-清-李涵虚-第45页

趋也。吾言毕矣,子毋妄陈于匪人之前,自取罪戾,宝之记之。
《清静经》解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无极生太极。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无为无不为。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无物生有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首辶为道,先天地而行生者也。虽曰强名,亦却自然。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无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与动为本,浊与静为末。一降、一流、一施、一受也。清浊相融,动静交媾,则万物于此滋生矣。
  清者,浊之源。
  无生有。
  动者,静之基。
  有返无。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天清地静,一齐返入于无矣。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扰神之心,妄心也。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好静之心,必先舍事。静心者,必先遣欲。
  澄其心,而神自清。
  澄心者,洗心退藏也。心如止水,其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
  无眼、耳、鼻、舌、身、意,自无色、声、香、味、触、法。
  三毒消灭。
  三毒者,阴神害人性,阴精害人命,阴气伐人五脏,即三尸也。三尸皆人身阴贼,或言三彭、三姑者,皆妄。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神不能清,先由欲不能遣。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知三心之不可得也。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知四相之俱忘也。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返照入空矣。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观空到无所之地,空斯大矣。若有所,则不成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观空到无所之后,空亦无矣。若有空,则不能无。无之又无,无亦不立。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万法皆空矣。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寂之又寂,何虑何思?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此静之所以先宜遣欲也。
  真常应物,真常得住。
  真静为常,则曰真常。吾师云:“真常能应物,应物自不迷,不迷性自住。”同此旨意也。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定观》云:“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人无妄心,则有真心。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冲而用之,不自满假。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去妄归真,可称道人也。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性功既悟,命功乃传。或问曰:“上言实无所得,此言可传圣道。然则《清净》一经,尚未言道乎?”涵虚曰:非也,你把“无所得”错讲了,这就是入道返观,讲究本来妙诀。
  老君曰:
  心长语重,故复开示。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
  无争,则无欲。好争,则多欲。不德,乃有德。执德,便无德。人无至德,至道不凝。执德者不弘也,安能具虚灵广大之德,以合我虚灵广大之道乎?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此节反言以申上文清净入真道之意也。抑有可叹者,以不静之妄心,惊至清之真神。着物妄想,心不能静,真神反化为妄心也,安能得道乎?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悟道之人,终不外乎清净。清净之法,终不外乎遣欲。遣欲是一章吃紧处。又况心静则火降,神清则气慧。定中生慧,本命自来。更有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者。
《玉枢经》约解
  玄裔涵虚子注
  居中而运,则谓之枢。北斗一星名天枢,取其运于中央也。人身以神为枢,纤尘不染,有如玉之清明,故曰玉枢。此经大旨,盖教人炼元神也。
  天尊言:“尔诸天人,欲闻至道。至道深窈,不在其他。尔既欲闻,无闻者是。无闻无见,即是真道。闻见亦泯,惟尔而已,尔尚非有,何况于是?不闻而闻,何道可谈?”
  雪亮冰清,不烦言解。“何况于是”,是字,指闻见言。
  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忘。
  此皆虚无中功夫。
  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定安。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