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難乎。
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食已不饑,吐利腥穢,亦寒之疾也。
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癱疽瘡瘍,瞥鬱注下,嫻癒腫脹,嘔,歟鈕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悶之病生矣。
暴瘠冒味,目不識人,躁擾狂越#46,妄見妄聞,馬晉驚瘸,亦熱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
春宜涼,夏宜寒,秋宜溫,冬宜熱,此時之宜用,不可不順。然犯熱治以寒,犯寒治以熱,犯春宜用涼,犯秋宜用溫,是以勝也。犯熱治以鹹寒,犯寒治以甘熱,犯凍治以苦溫,犯溫治以辛凍,亦勝之道也。
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損,亦無隕也。
故,謂有大堅癥痕,痛甚不堪,則治以破積愈痛之藥;是謂不救,爻死#47盡死;救之蓋存其大也,雖服毒不死也。上無現,言母叉全。亦無頭,言子亦不死也。
帝曰:願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衰其大半,不足以害生,故雖#48大半則止其藥;若過禁待盡,毒氣內餘,無病可攻,以當毒藥,毒攻不已,則敗損中和,故過則死。○新校正云:詳此婦人身重二節,與上下文義不接,疑他巷脫簡於此。
帝曰:善。鬱之甚者,治之奈何?
天地五行應運,有鬱折#49不伸之甚者。
岐伯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
達,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發,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奪,謂下之,令無壅礙也。泄,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折,謂抑之,制之衝逆也。通是五法,乃氣可平調後乃觀其虛盛而調理之也。
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寫之。
過,大過也。大過者,以其味寫之。以鹹寫腎,酸寫肝,辛寫肺,甘寫脾,苦寫心。過者畏寫,故謂寫為畏也。
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
正氣不足,臨氣陷#50之,假寒熱溫凍,以資四正之氣,則可以熱犯熱,以寒犯寒,以溫犯溫,以凍犯涼也
所謂主氣不足,客氣勝也。
客氣,謂六氣更臨之氣。主氣,謂五藏應四時,正王春夏秋冬也。
帝曰:至哉聖人之道!天地大化,運行之節,臨御之紀,陰陽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請藏之靈蘭之室,署曰《六元正紀》。非齋戒不敢示,慎傳也。
新校正云:詳此與《氣交變大論》末文重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四十六竟
#1任:顧本作『住』。
#2八:顧本作『七』。
#3三:顧本作『二』。
#4見:顧本『見』上有『早』字。
#5得:顧本作『待』。
#6遺:顧本作『遇』。
#7少:原作『相』,據顧本改。
#8司:原作『同』,據顧本改。
#9苦:顧本作『酸』。
#10火:頗本『火』上有『相』字。
#11二:頗本作『七』。下注文二『二』字仿此。
#12小徽:顧本作『火徹』。
#13其化上辛凍:此下十五字原脫,據顧本補。
#14亥:循例『亥』下疑脫r歲』字。
#15火:原作『月』,據顧本改。
#16報:原作『執』,據顧本改。
#17申未:顧本乙作『未甲』。
#18始:顧本作『分』。
#19乃:原作『及』,據顧本改。
#20厚:原作『源』,據顧本改。
#21拂:顧本作『佛』。
#22陳:顧本作『塵』。
#23五十四:顧本作『十五』。
#24折:原作『指』,據顧本改。
#25為:顧本作『氣』。
#26橫:顧本『橫』上有『若』字。
#27夜:原作『刻』,據頗本改。
#28土:顧本作『二』。
#29木:原作『大』,據顧本改。
#30未:顧本作『來』。
#31當:顧本作『常』。
#32本:原作『木』,據顧本改。
#33少:原作『彤』,據頗本改。
#34支,柱妨也:此四宇原脫,據顧本補。
#35瓖,污血,亦脂也:此六字原脫,據顧本補。
#36為行勁:顧本無此三字。
#37嘔涌:此二字原脫.據顧本補。
#38涌:原作『滿』,據顯本改。
#39啦:原作『溢』,據頗本改。
#40汎:顧本作『泥』。
#41陰:下仿此。原作『陽』,據顧本改。
#42勝:頗本無『勝』字。
#43造:顧本作『遠』。
#44差:顱本無『差』字。
#45犯:原作『死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