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者,廣生化之器宇也。生化之器,自有小大,無不散也。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遠近者也。
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
真生假立,形器者,無不有此二者。
化有小大,期有近遠,
近者不見遠,謂遠者無涯。遠者無常,見近而嘆,有其涯矣。既近遠不同期,合散殊時節,即有無交競,異見常乖。及至分散之時,則近遠同歸於一變。
四者之有,而貴常守。
四者,謂出入升降也。有出入升降,則為常守。有出無入,有入無出,有升無降,有降無升,則非生之氣也。若非胎息道成,居常而生,則未之有屏出入息,泯升降氣而能存其生化者,故貴常守。
反常則災害至矣。
出入升降,生化之元主,故不可無之。反常之道,則神去其室,生化微絕,非災害而何哉!.
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夫喜於遂,悅於色,畏於難,懼於禍,外惡風寒暑濕,內繁饑飽愛欲,皆以形無所隱,故常嬰息累於人閒也。若便想慕滋芟,嗜欲無厭,外附權門,內豐情偽,則動以牢綱,坐招墦炳#15,欲思釋縛,其可得乎!是以身為息階爾。《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息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息。此之謂也。夫身#16形與太虛釋然消散,復未知生化之氣,為有而聚耶?為無而滅乎?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言人有逃陰陽,免生化,而不生不化無始無終,同太虛自然者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真人之身,隱見莫測,出入天地內外,順道至真以生,其為小也入於無問,其為大也過虛空界,不與道如一,其孰能爾乎!
帝曰:善。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四十竟
#1如:顧本作『知』。
#2之:顧本無『之』字。
#3氣別為王:顧本作『氣則為主』。
#4時:顧本作『期』。
#5至:『至』字原脫,據顧本補。
#6至:原作『全』,據顧本改。
#7標:顧本作『飄』。
#8西:顧本作『丑』。
#9成:頗本作『乘』。
#10南:顧本作『酉』。
#11西一.原作『西』,據顧本改。
#12主:原作『生』,據顧本改。
#13土:顧本作『上』。
#14失:顧本作『識』下一『失』字仿此。
#15炳:顧本作『媾』。
#16身:原『身』下有『與』字,據顧本刪。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四十一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氣交變大論篇
新校正云:詳此論專明氣交之變,乃五運太過、不及、德化、政令、災變、勝復為病之事。
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并,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
期,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也。專勝,謂五運主歲太過也。兼并,謂主歲之不及也。常名,謂布化於太虛,人身參應病之形診也。○新校正云:按《天元紀大論》云: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
又云:五氣運行,各終期日。《太始天元冊文》曰: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即五運更治上應天期之義也。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貴,先師傳之,臣雖不敏,往聞其旨。
言非己心之生知,備聞先人往古受傳之遺旨也。
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余誠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眾子哀其不終,願夫子保於無窮,流於無極,余司其事,則而行之奈何?
至道者,非傳之難,非知之艱,行之艱,聖人愍念蒼生,同居永壽,故屈身降志,請受於天師。太上貴德,故後己先人,苟非其人,則道無虛授。黃帝欲仁慈惠遠,博愛流行,尊道下身,拯乎黎庶,乃日余司其事則而行之也。
岐伯曰:請遂言之也。《上經》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夫道者,大無不包,細無不入,故天文地理人事咸通。○新校正云:詳夫道者一節,與《著至教論》文重。
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
三陰三陽,司天司地,以表定陰陽生化之紀,是謂位天位地也。五運居中,司人氣之變化,故日通於人氣也。先天後天,謂生化氣之變化所主時也。太過歲化先時至,不及歲化後時至。
帝曰:五運之化,太過何如?
太過,謂歲氣有餘也。○新校正云:詳太過五化,具《五常政大論》中。
岐伯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
木餘,故土氣卑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