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焉。乘辛歲,則腎藏及經絡受邪而為病。膀胱府同。
其性為凜,
凜,寒也,腎之性也。
其德為寒,
水以寒為德化。○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德妻愴。
其用為□#17,
本闕。
其色為黑,
物稟水成,則表被玄黑之色。今北方之野,草木之上,色皆兼黑。乘辛歲,則黑色之物,兼黃及赤。
其化為肅,
肅,靜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化清謐。詳水之化為肅,而金之政太過者為肅,平金之政勁肅,金之變肅殺者,何也?蓋水之化肅者,靜#18之政肅者,肅殺也。文雖同而事異。
其蟲鱗,
鱗,謂魚蛇之族類。
其政為靜,
水性澄徹而清靜。○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政凝肅。詳水之政為靜,而平土之政安靜。土太過之政亦為靜,土不及之政亦為靜定。水土異而靜同者,非同也。水之靜清冷也,土之靜安靜也。
其令□□#19
本闕。
其變凝冽,
寒甚故政是。○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變凜冽。
其青冰雹,
非時而有及暴過也。○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其災冰雪霜雹。
其味為鹹,
夫物之化之變而有鹹味者,皆水化之所凝散也。今北方川澤,地多鹹古團。
其志為恐。
恐以遠禍。
恐傷腎,
恐甚動中則傷腎。《靈樞經》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腎藏精,故精傷而傷及於腎。
思勝恐;
思見禍機,故無憂恐。思一作憂,非也。
寒傷血,
腎勝心也。寒甚血凝,故傷血也。
燥勝寒;
寒化則水積,燥用則物堅,燥與寒兼,故相勝也。天地之化,物理之常也。
鹹傷血,
味過於鹹,則咽乾引飲,傷血之義,斷可知乎。
甘勝鹹。
渴飲甘泉,咽乾自己,甘為土味,故勝水鹹。○新校正云:詳自上岐伯日至此,與《陰陽應象大論》同,小有增損,而注頗異。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
當其歲時,氣乃先也。
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先立運,然後知非位與當位者也。
帝曰:病之生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木居火位,火居土位,土居金位,金居水位,水居木位,木居君位,如是者為相得。又木居水位,水居金位,金居土位,土居火位,火居木位,如是者雖為相得,終以子僭居父母之位,下陵上,猶為小逆也。木居金土位,火居金水位,土居水木位,金居火木位,水居火土位,如是者為不相得,故病甚也。皆先立運氣及司天之氣,則氣之所在相得與不相得可知矣。
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木餘,則制土,輕忽於金,以金氣不爭,故木恃其餘而欺侮也。又木少金勝,土反侮木,以木不及,故土妄凌之也。四氣卒同。侮,謂侮慢而凌忽之。
侮反受邪,
或以己強盛,或遇彼衰微,不度卑弱,妄行凌忽,雖侮而求勝,故終叉受邪。
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受邪各謂受己不勝之邪也。然拾己官觀,適他鄉邦,外強中乾,邪盛真弱,寡於敬畏,由是納邪,故日寡於畏也。○新校正云:按《六節藏象論》云: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命日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而薄之,命日氣迫。即此之義也。
帝曰:善。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三十九
#1曰:顧本作『之』。
#2行:顧本作『備』。
#3先:原作『見』,據顧本改。
#4卷:顧本作『敵』。
#5勝:原作『傷』,據顧本改。
#6於:顧本無『於』字。
#7彤:顧本作『行』。
#8戌:顧本作『戊』。
#9住:顧本作『注』。
#10濕:原作『溫』,據顧本改。
#11風:原作『方』,據顧本改。
#12滲:原作『洛』,據顧本改。
#13德:顧本『德』下有『化』字。
#14摩:顧本作『浮』。
#15氣:顧本作『化』。
#16紅:顧本作『取』。
#17口:本脫,《素問昊注》補『藏』字,《素問直解》補『操』字。
#18靜:顧本『靜』上有『肅』字。
#19□□:本脫,《素問昊注》補『霰雪』二字,《類經》補『閉塞』二字,《素問直解》補『嚴貞』二字。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四十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六微旨大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