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前章明雌辱為行,常德必歸於樸,此章明矜執則失神器,故不可為。首標將欲下六句,明寶位之有所在,以戒奸亂之臣。執者失之一句,示曆數之不于常,將警昏淫之主。故物下辯物倚伏之數,是以聖人下戒人君甚泰之尤。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疏:天下者,大寶之位也。夫皇天命帝大制群生,必待曆數在躬,然後君臨萬宇。而奸亂之賊,凶暴之夫,將欲以力取天下而為之主。既誅夷之不暇,何天祿之可望?故老君戒云:吾見其如此之人,必不得所為之事。已,語助也。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
疏:天下大寶之位,所以不可力為也者,為是天地神明之器,將以永終聖德之君,而令流布愷悌之化,豈使凶暴之夫力為而得毒螫天下乎?是知必不可為,為亦必敗。此戒奸亂之賊臣也。
執者失之。
疏:人君者,或撥亂反正,或繼體守文,皆將昭德塞違,恤隱求瘓,若執有斯位凌虐神主,坐令國亂無象,遂使天道柵淫,神怒人怨,是生災濡,亂離斯作,誰奉為君?當失斯位矣。此戒帝王也。
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疏:此明凡物不常,事亦倚伏也。呴,暖氣也。吹,寒氣也。強,壯也。羸,弱也。載,事也。隳,壞也。且夫為之則敗,執之則失,亦如凡物或行之於前,或隨之於後,或呴之使暖,或吹之使寒,或有扶持使強,或抑損之令弱,或有引而載事,或推之而隳壞,且同糾纏,不可準繩,唯當以欲從人,方可樂推而不厭爾。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疏:是以理天下之聖人,睹行隨之不常,知矜執之必失,故約己檢身,割貪制欲,去造作之甚者,去服玩之奢者,去情欲之泰者。論名數,且為三目。徵其實,乃同其一條。甚奢泰者,皆過分爾。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前章明矜執則失,是以去甚去奢去泰。此章明兵強好還,不可果其矜伐。首云以道,戒臣不以兵為輔佐。師之所處下明好兵則必致不祥,故善者下示不得已而方用,物壯下結恃強而必敗。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疏:以,用也。佐,輔也。還,報也。言為人臣者,當用道化無為輔佐人主,政君堯舜,是曰股肱。舞干羽於兩階,修文德於四海,令執大象而天下往,太階平而寰宇清,若震耀戈甲之威,窮黷侵伐之事,亢兵以加彼,彼必應之,其事既好還報,則勝負之事誰能預尅?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疏:師,軍旅也,又《易》曰:師,眾也。夫興師動眾,則人勞於役,行則賫居送,則妨功害農,農事不修,故生荊棘。大軍之後,積費既多,和氣致祥,兵氣感害,水旱相繼,稼穡不生,故必有凶荒之年,以報窮兵之怨爾。
故善者果而己,不敢以取強。
疏:《春秋》曰:殺敵曰果,今明殺敵者令不相侵,止其為暴,是知殺敵為果,即止敵也。老君曰:凡事不得已,而欲用兵,用兵之善,但求止殺,令不為寇,必不以眾暴寡,凌人取強。取強則事好還報,是以戒令不敢,故云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疏:夫用兵之善,果於止敵。止敵自矜,未名善勝,故雖止敵,慎勿矜誇。矜誇則傷於取功,故雖果於止敵,戒云勿伐其功。伐取其功,是則自為驕泰。驕泰則樂殺,故敗不旋踵,此為炯戒,可不慎乎!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
疏:夫果於止敵者,非好勝而凌人也,但前敵來侵,事不得已,敢去果而不得已。已,止也。用兵應敵,是非求勝,能如此者,勝不恃強,故云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疏:凡物壯極則老,兵強極則敗,故兵之恃強,猶物之用壯,物用壯適足以速其衰老。兵恃強則不可全其善勝,玆二事者,是謂不合於道。賢臣明主,知其不合於道,當須早止不為,故云不道早已。已,止也。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前章明強兵好還,不可果其矜伐。此章明佳兵物或惡之,不得已而用之。首則陳戒不祥,明有道者不處。次云勝而不美,示樂殺之為非。吉事下舉喻以明,結以喪禮處之,所以表非樂戰。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疏:佳,好也。兵者,韜略之屬也。祥,善也。器,材器也。君子進德修業,叉慎厥初,藏器於身,俟時而動,當遊心道德之囿,閱思墳語之林,使光昭令名,開濟成務。而乃有以兵謀韜略為好者也,夫謀略之設,以正為奇,謀兵鈴之書,先聲後實,皆在乎攻戰殺伐,故為不善之村器爾。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疏:畜德於身,是為能事。既為不祥之器,是以凡物尚或惡之,况有道君子,焉肯處身於此?故云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疏:左,陽也。右,陰也。陽好生,陰好殺。好生,故平居所貴。好殺,故用兵所貴。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疏:上文云佳兵者不祥之器,所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