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当时猴王欢欢喜喜,与木德星官径去到任。事毕,木德星官回宫。他在监里,会聚了监丞、监副、典簿、力士,大小官员人等,查明本监事务,止有天马千匹。乃是:
骅骝骐骥,騄駬纤离;龙媒紫燕,挟翼骕骦;駃騠银騔,騕褭飞黄;騊駼翻羽,赤兔超光;逾辉弥景,腾雾胜黄;追风绝地,飞翻奔霄;逸飘赤电,铜爵浮云;骢珑虎,绝尘紫鳞;四极大宛,八骏九逸,千里绝群:——此等良马,一个个,嘶风逐电精神壮,踏雾登云气力长。
这猴王查看了文簿,点明了马数。本监中典簿管征备草料;力士官管刷洗马匹、扎草、饮水、煮料;监丞、监副辅佐催办;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倒养得肉膘肥满。不觉的半月有馀,一朝闲暇,众监官都安排酒席,一则与他接风,二则与他贺喜。
2.解密
当时猴王欢欢喜喜,与木德星官径去到任。
这个木德星君,一直没有找到其原型。或者说这个人吧,我不敢肯定是谁。只能从他的行为来判断他是谁。
先看看网上的史料。
木德星君
“岁星者,木也,日之魂水之精炁也。”姓碧空,名澄东。字清凝,夫人名宝容,字飞灵,居洞阳宫或治青华宫,“东方木德星君,木之精,苍帝之子。真君戴星冠,踢朱履,衣青霞寿鹤之衣,执玉简,垂七宝剑白玉环佩。下管山林,草木,龙蛇,风雷之事。木之气直行仁和司于有德。”“东方岁星主仁,生甲乙,化草木,司春令,宰蠕峭飞动千种化生之虫,凡十二岁纬—周天。”传说,汉朝学者“东方朔”即是“木德星君”转世,《西游记》中东方朔为东王公(东华帝君)的弟子。
这个人,玉帝派他去送朱厚熜到任的。在朱厚熜即位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兴王府的袁宗皋,他一直跟随着朱厚熜,陪伴其左右。一个是毛澄,他去钟祥迎接新帝朱厚熜,又为朱厚熜顺利嗣皇帝位作出了贡献。
袁宗皋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孝宗封其侄为兴献王时,其为之辅。弘治五年(1492年),升正议大夫。弘治七年(1494年),随兴献王抵安陆府,其时,事皆问于袁。正德十四年(1519年),兴献王逝世,皇上封其堂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为安陆王,仍令袁宗皋为长史。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崩,朱厚熜继位,袁宗皋陪驾进京,入文渊阁,随之升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嘉靖元年(1522年),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袁宗皋逝世。
毛澄(1460年9月6日—1523年4月24日),字宪清,号白斋,晚号三江,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人, 明朝中期大臣。
弘治六年(1493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经筵官。弘治十六年(1503年),他参与编纂《大明会典》完成,升任右春坊右谕德,仍然兼任修撰。后来他又担任东宫讲读官,参与编纂《通鉴纂要》。充东宫讲读官,纂修《通鉴纂要》。明武宗即位后,升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赐四品束带。纂修《明孝宗实录》。当时,刘瑾当政,对毛澄担任侍读官感到不满。不久后,毛澄以侍读学士的身份担任经筵日讲官,历任学士、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嘉靖年间,他因疾病请求退休,上了十几份奏章后才被允许,朝廷给予他的恩宠和礼遇非常丰厚。
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 毛澄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赠少保,谥号文简。
当时猴王欢欢喜喜,与木德星官径去到任。
从这点上来看,袁宗皋与毛澄皆有可能。
事毕,木德星官回宫。
从这句来看,袁宗皋是不可能回宫的, 他一直伴随在朱厚熜左右。而毛澄的后面的所作所为,则表现出他是站在原朝庭的一边的。
关键在于这个木德星君。木为东。而袁宗皋辅佐的是朱佑杬,朱佑杬是老四,属西。所以呢,这个木德星君原型的极大的可能是毛澄。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毛澄担任东宫侍班官。八月,担任东宫讲读官。他声音清晰准确,义理阐释得明白通畅。当时明武宗为皇太子,听讲后称赞他讲得好,向明孝宗进言说:“今天讲书的毛先生是苏州人,他讲书讲得真正明白。”明孝宗非常高兴。恰逢中秋设宴,就把宴席上的食物赐给他。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毛澄充任经筵讲官。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驾崩,慈寿皇太后下旨,前往迎接朱厚熜入继大统。接到命令后,毛澄和大学士梁储、寿宁侯张鹤龄、驸马崔元、太监韦霖等到安陆迎接明世宗。到达后,有人提议应该行五拜三叩头之礼来见明世宗,毛澄说:“如果现在就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什么可以增加的礼节呢?而且将来劝进和辞让的礼节,是实行还是废除呢?”明世宗听到后赞同了他的观点,赐予他丝织品十表里、白银千两,连他的仆从也都有赏赐。明世宗出行时,毛澄前后护卫跟随,竭尽忠诚,明世宗常常对他加以慰劳。即位后,明世宗又念及他之前的功劳,赐予他白银、丝织品等若干,还赐给他罪人的家属一人。
礼议之争
明世宗登基才六天,就发布圣旨要大臣讨论兴献王的主祀和尊称。五月七日,毛澄大会文武群臣,递上决议说:“据查证,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立楚孝王的孙子刘景为定陶王,供奉共王的祭祀。共王是皇太子的亲生父亲。当时大司空师丹认为这样做私恩、大义都得到了照顾。现在陛下入宫继承了王统,应该像定陶王的例子办,以益王第二个儿子崇仁王朱厚炫入继为兴王的后裔,接任兴王,主持兴王的祭祀。又据查证,宋濮安懿王的儿子入继宋仁宗做儿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司马光认为应该以高官大爵尊崇濮王,称他王伯而不称其名。范镇也说:‘陛下既然给仁宗做儿子,如果再把濮王称为父亲,在大义上说来不恰当。’于是为濮王立了庙,以赵宗朴为濮国公,供奉濮王的祭祀。程颐有言道:‘过继给人做儿子,就把人家称作父母,而把生身父母称作伯、叔父母,这是做人的大伦理准则。不过生养之恩也是再大不过的了,应该另立一个特殊的称号,如称为伯、叔父某国大王,这样既明确了王位的正统谱系,而亲生父亲也尊崇到了极点。’现在兴献王是孝宗的弟弟,是陛下的生父,和濮安懿王的事正是一样。陛下应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是祭告兴献王或上书信给王妃,都自称侄皇帝某某,这样正统、私亲,大礼、私恩都考虑到了,这可以作为千秋万代的法则。”奏议递上后,明世宗愤怒地说:“父母的称呼能改成这个样子吗?”下令重行议定。
本月二十四日,毛澄又召集大臣们一起递上决议说:“《礼》规定过继给人就是人家的儿子,上自天子下到百姓都是一个样。兴献王的儿子只您一个,既然入宫继承王位,供奉宗庙的祭祀,所以我们以前的决议就想让崇仁王朱厚炫供奉兴献王的祭祀。至于称号,陛下应该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国大王,自称侄皇帝名字,这有宋朝程颐的话可以作为根据。按我朝的制度,皇帝对于宗室中的长辈,只称伯父、叔父,自称皇帝而不称名字。现在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大王,又自称名字,尊崇的礼数已达到了极点,我们不敢再有别的什么意见了。”进而又把程颐《代彭思永议濮王礼疏》抄一份呈交明世宗阅读。
明世宗又不愿听从,命令他广泛地考察前代的典礼,再商定好了报上来。毛澄于是又召集大臣们上书议论说:“我们再三在一起讨论,所以请改称兴献王为叔父,是为了说明王位正统的尊号不能有两。如果在叔父之称呼前加个皇字,那么陛下的伯父、叔父们就没法子和献王平处了。在王前加个大字,天下其他的藩王就已经不能和献王相比了。兴献王的称号确定以后,王妃的称号就随着王,天底下的王妃们也无法和兴献王妃一样尊贵了。况且陛下以天下赡养父母,用以使他们心中高兴,不违反他们的愿望,这哪里是一家或一国对父母的赡养可以相提并论的?这已经是孔子所说的对父母以礼侍候了。其他尊崇为皇帝的说法,直称父母的主张,似乎不合礼制。尊崇为皇帝的错误,没有比魏明帝的诏书更错误的了。直称父母的错误,没有比宋朝程颐的议论更详细的了。最恰当的典礼,大都要不超出这个样子了。”并把魏明帝的诏书也抄一份交了上去。
当时,明世宗决心坚定地想要推崇自己的父母,而进士张璁又抗言上书极力陈说礼官的荒谬。世明宗动了心,就把毛澄等人的上书压在手头,久不下发。到了八月初一,又命令大臣们集中讨论。毛澄等又上书议论说:“古代先王制礼是根据人情而来的。武宗既没有儿子,又没有兄弟,所以在宪庙的孙子们当中选择了陛下您。这是武宗把您看作同堂兄弟,您应该以孝宗为父亲,以慈寿为母亲,没有什么可疑的。您怎么能又考虑自家的双亲呢?”奏疏递进去,明世宗不高兴,又留在宫中了。恰好给事中邢寰请讨论宪庙皇妃邵氏的称号,毛澄上书说:“王妃生下献王,实际上也是陛下在谱系中的来历。但是既然继承了宪宗传下来的王位,就应该以孝宗为父,以慈寿太后为母亲。孝宗对宪庙的皇妃应称皇太妃,那么对陛下说来您应该尊称她为太皇太妃。这样,家族中的伦序既已排正,您对父母的私情、大义又都够深厚了。”奏疏呈上,明世宗这次回答说:“知道了。”
本月时明世宗因为母妃将到,下令礼官讨论欢迎仪式。毛澄等请让王妃由崇文门进城再进东安门,明世宗不同意。他又提出由正阳左门进来再入大明东门,明世宗又不同意。毛澄等坚持当初的意见不变,明世宗竟自行确定了欢迎仪式,都从中门进来。那时尊崇献王的礼数还没有确定,张璁又进呈《大礼或问》,明世宗更加有意引用他。到九月底,把毛澄等以前的奏疏发下来,又命令礼官广泛采纳意见,然后拿个提案上来。毛澄等人料想势不得已,就和内阁大臣商议,加称兴王为帝,妃为后,用皇太后懿旨予以公布。然后毛澄才上书说:“我们那一点愚蠢的见地,在以前的奏议中都已经说过。现在使陛下您的心得到安慰,使大礼适用于现在而不违背情理,合于古礼又不失道理,那么有内阁的机要大臣在,请听取他们的意见。”明世宗于是在十月二日以慈寿皇太后的旨意加兴献王封号为兴献帝,王妃为兴国太后,皇妃邵氏也尊为太皇太后,布告天下。但是明世宗虽然勉强听从了大臣们的决议,内心仍然恼恨。十二月十一日又传下指示要加兴献王尊号为皇帝。内阁杨廷和等封还了皇上的亲笔批示,毛澄抗言上书反对,又和九卿乔宇等合力谏阻,明世宗都不允准。
从上面网传的史料料可以看出,毛澄并不赞同世宗朱厚熜的作法的。毛澄是迎接朱厚熜的礼部尚书,也是与朱厚熜唱反调的主要大臣之一。所以呢,本人认为,这个木德星君是毛澄。
下面写的则是御马监的一帮人。
朱厚熜是极其聪明的。一个十五岁的小孩,能撬动盘根错节的朝廷,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作者把礼部的毛澄,与御马监的一帮人写在一起,意思应该很明白:世宗掌控了内廷“枢府”的御马监,下一步就是要掌控代皇帝审批阁票,与内阁对柄机要,实为“内相”的司礼监。
世宗是如何掌控御马监的?作者在《西游记》内作了描述。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这样就迎得了御马监一众人等对世宗的欢心。
他在监里,会聚了监丞、监副、典簿、力士,大小官员人等,查明本监事务,止有天马千匹。
世宗在朝庭,能依仗的主要力量,只有这天马千匹。然而这天马千匹,却是朝庭的内廷“枢府”,其力量直达外廷。儒学不是和稀泥。和稀泥的不是大儒学,是儒学界的小混混。一旦和稀泥的小混混掌权,则朝庭不久矣。大儒才是朝庭的顶梁柱,小混混是撑不起一个国家的。
纵观当今的丰乳肥屁股之流,你认为他们能支撑起一个国家吗?烂泥一滩,能糊上墙已经很不错了,想他们支撑起一个国家,你是在做什么白日大梦呀?脑子进水了吧?这特马是欺我大中华无文化人了是吧?一群被丰乳肥屁股夹在裤档里的男人,啥也不是。
骅骝骐骥,騄駬纤离;龙媒紫燕,挟翼骕骦;駃騠银騔,騕褭飞黄;騊駼翻羽,赤兔超光;逾辉弥景,腾雾胜黄;追风绝地,飞翻奔霄;逸飘赤电,铜爵浮云;骢珑虎,绝尘紫鳞;四极大宛,八骏九逸,千里绝群。
这里写的是八骏九逸。暗指“八虎”的朝庭势力。这是一股奇怪的势力。但在明朝,却是一股强大的势力。这里包括三厂一卫。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和锦衣卫。同为明朝的特务机构。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明宪宗又恢复西厂。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共同点是 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
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东厂、西厂与锦衣卫都是这样的机构。
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
由此可以看出,世宗为何要发动大礼议。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控制司礼监。
这些马匹,本人不懂。留给懂的人去解吧。本人看马,都一球样,是分辨不出个子午卯酉的。
此等良马,一个个,嘶风逐电精神壮,踏雾登云气力长。
这说明,三厂一卫,控制着整个朝庭。
这猴王查看了文簿,点明了马数。
世宗即位,首先干的事情不是治理国家,而是掌控兵权。
本监中典簿管征备草料;力士官管刷洗马匹、扎草、饮水、煮料;监丞、监副辅佐催办;
世宗在对三厂一卫的管理方面,是井然有序的。
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
世宗是勤奋的。丝毫没有松懈怠的意思。在这期间,他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的。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在五圣之中,老祖是个散人,天圣是个懒汉,只有大圣,做事一丝不苟。这真的随他的母亲紫霞。紫霞做事极其认真。三清则不然,三清有点随老祖,自由散漫。两个相似的人,矛盾是最多的。所以呢,这个世界上,但凡矛盾重重的,都是针尖对麦芒之人。所以呢,尊重你的对手,你才能进步的。但是呢,人们往往是对手之间相互仇视。这也许就是人性的使然吧。
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倒养得肉膘肥满。
世宗的精心照顾,让三厂一卫的人,顺从于他。养得肉膘肥满,比以前不知滋润了多少。可见这些三厂一卫的人,是得到了世宗的不少的恩宠的。“肉膘肥满”四个字,足以说明。
不觉的半月有馀,一朝闲暇,众监官都安排酒席,一则与他接风,二则与他贺喜。
没用多久的时间,这些御马监的大小官员,都欢喜不已,主动为他操办接风贺喜之事。可见世宗的手段之高超。掌控了司马监,世宗就成功了一半。这个接风贺喜的事,就是蒋太后已经从钟祥,到达了京城城郊,朝庭在为迎接蒋太后事宜。而这些司马监的大小官员,则是主动在操办这件事。
3.探讨
1.从古至今,兵权是权力的中枢,这个众人皆知。就是现代,亦是如此。
2.十五岁的世宗,能顺利地掌控“内枢”,这是他天生的能力。有人可能会不认可,但历史上有多少皇帝,不能掌控这一“枢纽”的人,比比皆是。
3.世宗掌控了御马监以后,马上就发动了对司礼监的进攻。因为司礼监犯下了一个大错,就是强迫朱厚熜不认其亲生父母为父母。这是有违人伦的。人伦是天道,是不可违背的。司礼监的错误在于,以“理”压“道”。这是侍强凌弱。但世宗并不弱,是司礼监打错了算盘。
4.作者的用意是修行。从这段可以看出,修行是由内而外的。只可惜的是,现在世人的修行,皆是由外而内的。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使你表面成功,而其实质亦是不可能成功的。
5.中华古文明的外圆内方,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你之所以认为外圆内方是错的,是因为你缺根弦。因为你只能看到事物的外在表现,却看不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外圆是因为立足点在外,而内方是因为立足点在内。我们处在宇宙的内部,不是在外部。正因为中华人,浮燥的情绪一发作,就天马行空,失去了本性,似是而非胡言乱语,而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口头禅因此而大行其道。这只不过是倒科与扯白而已。你自已信不信?你心中有底吗?在科技大发展的今天,这种口头禅已日渐式微,这是不争的事实。你若真的修行得好,拿出真本事真东西出来,别人才会信你。这才是正理正途。
我不敢说自已修行得如何,但我很诚心,我敢拿出自已修行的心得出来。这点就足够对得起大众的。至于对与不对,真的不重要。读者又不是傻子,是非判断是他们的事,不关我的事。
所以呢,我害怕傻逼来读我写的东西。盲目相信我写的东西会害了这些人的,我于心不忍。我不想骗傻子的,你若傻逼,给老子滚远点。
本来想休息一阵子,结果还是放不下。这也许是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