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祖师道:“..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祖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2.解密

祖师道:“..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这是儒学篇,所以道学与佛学就不讲了。祖师在儒学篇,讲的就是《明伦大典》。所以呢,这些学问也是在讲述《明伦大典》成书的七年间发生的事情的一些道理。

悟空道:“但凭尊祖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这个意思很明白,七年发生了很多事,但要与道气儿沾边才行,别的讲不完的。作者对这个范围作了界定,就好解了。

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在儒学篇,先把这段搞明白了,就好解了。世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皇位长久,传于千秋万代。祖师说不能,他就直接拒绝了。在儒学篇,皇位的长久传承就是长生。当然这么说,很多人就杠上了,那来的长生?你这样说,本人无从反驳。但事实是,人们目标高的在养生,最差的也要就医治病。这不就是为了长生么?脱离现实的道理,就别张口闭口就来,这就是杠精。儒者是怕蠢人的,因为他们无须学问的。但是杠精们病了也要去医院的,他没这胆不去。若不去,那是杠精晚期。长生之理明白后,后面的就好解了。

朱厚熜的第一次拒绝,发生在良乡。这一次,是以杨廷和为代表的朝臣,在玩权术。为何是玩权术?因为诏书上写的是嗣皇帝位,而他们这样干,明显与诏书不符。这不是玩权术又是什么?

为了达成目的,杨廷和等众臣首先是请仙扶鸾,问卜揲蓍。

请仙:引经据典为请仙,作出决策为扶鸾。仙的决定是要坚决执行的,朱厚聪服从则是执行到位。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恭王刘康(汉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生父)先例,认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这就是请仙了。

扶鸾:五月初七,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六十余人将此议上奏皇帝,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这就是扶鸾了。扶鸾就是把决定权交给仙,仙的指引就必须执行。当斩就是坚决执行。

问卜揲蓍。这个一般是在做出决定前做的事,目的是做出决策。也就是说是个决策过程。杨廷和及众大臣,共同商议,作出的决定。整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不得而知。但有人分析过的,摘抄如下:杨廷和之所以让世宗先入孝宗嗣,再继承大统,大致有以下原因:①嘉靖皇帝以藩王小宗入继大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兄终弟及,他们认为朱厚熜必须入嗣孝宗,才能有资格承受家天下的基业,否则就有非法之嫌;②历史上也没有小宗入继帝位却又不入嗣大宗的先例,这是几千年来封建宗法制度所规定的原则;③当时继嗣不继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士大夫集团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并非杨廷和一个人能改变;④武宗死后,杨廷和在太后的支持下,拨乱反正,做了轰轰烈烈的事业,又自持立新君之功,有失冷静思考;⑤武宗的荒诞使正德时期的朝政处于混乱状态,杨廷和自然心有余悸,朱厚熜即位,他自持有迎立之功,希望日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对这个少年天子有所制约,不至于重蹈前朝覆辙。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34-335

能知趋吉避凶之理。认为朱厚熜这样做,是吉。不这样做,是凶。安排的明明白白,妥妥的。

结果被朱厚聪一口拒绝了。因为这样不得长生。朱厚聪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诏书上写的是嗣皇帝位。


3.探讨

1.朝庭及杨廷和已经做出了决策,然后又来一次决策。这就是杨廷和的失误了。也是在玩弄权术。

2.朱厚熜本来懵懂,但诏书之意还是明白的。

3.反复决策,朝令夕改。错的不是朱厚熜,而在于杨廷和。一步错步步错是其结局。杨廷和在这件事上,是颗墙头草,并没有主见的。反复决策,朝令夕改就是没有主见,失却了大儒的风范,这点真不必争论的。

4.杨廷和提出了两套方案,决策权就不在杨廷和的手中了,决策权就交给了朱厚熜了。选择那套方案是朱厚熜的自由。

5.朱厚熜是君,杨廷和是臣。君臣纲常比请仙扶鸾,问卜揲蓍管用。